来源:人民政协报
真善美的琼浆在哪里?
作者:赵丽宏
我3月9日贴出《往孩子的盛器中倒什么》,得到不少网友的共鸣。读了一些网友的留言,生出不少感慨。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不是缺少读本,而是不愿看弘扬中国文化内容的读本。
一位网友说:“我们的父辈经常说:人,要讲良心。他们就这么简单地过了一生。我们这一辈经常说:人,要实事求是。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了过来。现在的青少年经常说:良心值多少钱?实事求是,你准吃亏。如何铸就他们的信仰,是一个大课题。”
一位妈妈,在留言中表达了她的无奈,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知书达理。可是,现在市场上的书良莠不齐,不懂得怎样去挑选。”
这些网友的留言,反映了无数人的担忧。孩子们道德感和信仰的失缺,其实也是成人社会的责任。孩子们的看法,源自成人世界。成人世界中,博爱、感恩、同情,是否已是所有人的共识,是否已是人人遵循的道德准则?现状令人担忧。要铸就孩子的信仰,成人先要做出样子来。在孩子们的盛器中还是空的时候,我们要把真、善、美的琼浆倒进去。而真、善、美的琼浆在哪里?
青少年是出版物的最庞大的读者群,作为青少年读物的编者和出版者,如果昧着良心,唯利是图,忘记了社会的责任,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有人说,“教孩子阅读”等同于“给孩子未来”,换句话说,给孩子怎样的阅读,就给孩子怎样的未来。令人欣慰的是,有很多人正在不懈地为此努力,在校园里,为孩子和家长作一些有益的阅读推广。譬如由朱永新委员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就是一项书香校园的人文教育改革,这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引导学生读有价值的好书。这些阅读推广者们以“星星之火”,推广阅读的理念和意识,并将优秀经典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阅读意识的培养,阅读品位的熏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如何将孩子们从那些庸俗低劣的读物中吸引过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是出版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两天,有朋友送我一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小学生经典美文朗读丛书》,我翻阅了一下,非常喜欢。这套书共五本,选文都是国内外的经典之作,文质皆美,每篇文章前面有导读,后面有生动的延伸阅读。朋友告诉我,他的孩子平时不太爱看书,拿到这套书,却看得津津有味,一坐就是大半天,把电脑也冷落在一边。这样的读物,在经典性和趣味性上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值得推广。这样的读物,我以为可以算作“真、善、美”琼浆中的一滴。但愿这样的琼浆多些,再多些。也希望我们威力强大的媒体,多向孩子们推荐这样的好书,不要就想着收广告费赚钱。
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的下一代有高尚道德,有美妙信仰,有广博学识,这是我们全民族的大事,任重而道远。我想,每个人,心怀着这个目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做起,涓滴成流,万流归海,希望在前。
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