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有“纪律”
本报特派记者 陈仲庶
关永辉 王勋 马海涛
本报北京专电 两会期间,大腕级的专家型代表、委员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但要让他们开口很不容易。
地方媒体记者更感兴趣的是专家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建议。
“请问,两税合一,对西部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某地方媒体记者在分组讨谈论间歇,好不容易逮着机会问吴敬琏委员。
吴敬琏也没拒绝,开口就大侃两税合一对全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那位记者耐着性子听了半天,好不容易等吴老稍停,赶紧说:“请问对西部有什么影响?”没等他问完,吴老已经走掉了。
记者刚一回头,看到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立马复制上一个问题,厉以宁给他最简单的答案:跟某一特定省份关联不大,是全国性的问题。
这位老记显然不满足。
还有一位记者等了半天,好不容易问上吴敬琏:“你如何评价我们省目前经济状况;在区域经济中,我省将扮演什么角色?”
吴敬琏皱了皱眉头说:“我好几年没去你们省考察过,确实没做深入研究。不好意思,我不能随便回答。”
著名经济学家陈清泰委员也有同样遭遇。他礼貌地回绝采访,理由是:三五年没去过你们省,对你们省的经济也没专门研究,随便说几句,会造成误导。
“名家不是‘万金油’,不是什么问题都敢谈、肯谈。”一位老记说:名家的言论有放大效应,没把握的话题,他们不会随便敷衍。
但他们遇到感兴趣或自己有独特见解的话题,就侃侃而谈了。
比如,吴敬琏在今年两会上,公开提出的“春运票价不上浮不符市场规律”、“打压房价会使物价上涨”、“节假日太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等观点,饱受各方争议。而他对这些观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基础,谈起来有激情,也不怕非议。而且这样的话题,本来就需要不同的声音。
再比如陈清泰委员就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国有资产管理等话题,并不回避记者的采访,因为这是他的强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