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炮轰资本阴谋:
——“西方标准的现代化是中药产业的浩劫”
“中药要按照西方标准的现代化的口号是西方蓄谋已久的资本阴谋!我们并不缺少有说服力的中药产品,但我们中医药产业很多人已经完全堕入了西医药产业人士精心设计的资本阴谋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辉煌结晶的中医药产业将在所谓的标准化陷阱中作茧自缚,失去创新的能力和活力,彻底被西方医药资本边缘化,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语惊醒梦中人。张的“资本阴谋论”对波澜不惊的医药市场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放在一个更宽泛的背景分析,张的言论无疑已经超越了公司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范畴,对于中医药产业应该具有特别的警示意义。张的担忧溢于言表,“面对西医药产业及其利益代言人对中医药产业的全面制度打压与舆论围剿,中药产业人士已经集体失语。”
张直言,“在西医药产业所谓‘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等宏大语境的光环挟迫下,中医药人士往往避其锋芒,觉得苍白无力的辩解只能自取其辱,这其实是巨大的心理误区。”
“中医药是整体论,西医药是微观论,根本就是两回事,西医要达到整体论,起码还要百年。中医药就该有别于西医药,包括药材、诊断、疗法、标准。现在到了中医药反戈一击的时候了。”张由此呼吁,中医药产业安全保护应该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产业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已经关乎到国家的健康安全和医疗产业安全。
张的观点有最新统计资料佐证:目前,中国的西药产品有97.4%是仿制,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中国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正在加深这种困境。专家警告,按照有关条款,如果继续仿制国外新药,将被索取4亿—10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而要买断一个专利药品,至少要花500万美元。因此,中国化学制药业正在面临严峻考验,以仿制为主的药企面临巨大的知识产权压力。
“中药产业则可以独辟蹊径,完全绕开西药知识产权壁垒,从这个角度考量,中医药产业安全必须提到重要的议程,应该主动在全球医药产业链条中积极卡位。”——关注中医药产业的专家此间的观点与张雪峰不谋而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中国政府与跨国制药公司之间越来越频繁的利益博弈面前,“中国需要大力扶植国内中医药企业,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战略真正落实到医疗产业领域。”
“西医药兵临城下,中医药产业人士需要一次自我觉醒,”张雪峰建言,“妥协与放弃都不是办法,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中医药产业的势微现状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剖析。”
实际上,“中药要按照西方标准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陷阱,更是一个西医药产业实施已久的战略围剿方针。张雪峰的“阴谋论”并非空穴来风,最近有美国人撰写的《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披露:“早在1927年,洛克菲勒及其家族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捐了一点钱给中国,美其名曰‘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目的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根源产生怀疑,以至于厌倦,达到西药彻底操纵、取代中国中医药市场的目的。”记者发现,张雪峰的案头一本《挽救中医》的书里面详细引用了这一历史内幕资料。
张雪峰认为,此书披露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只是西医药围剿中药诸多策略的冰山一角。深諳中国市场攻守之道的西医药产业主导人士更是利用中华民族百年积弱的崇洋媚外心态,拉拢舆论代言人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医药的发展空间。“近段时间所谓的‘中西医药之争’只是一个表症,实际上,舆论的较量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张进一步告诫业内同仁,发轫于西方的西医药产业,在长期的市场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强势的营销文化和市场策略,加上西方自由市场的长期市场化的洗礼,已经具备强大的全球市场渗透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市场竞争力远远不只是因为产品的有效性,其市场营销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技巧往往是与中医药博弈的决定性优势。”
张进一步炮轰了中医药产业人士的“妄自菲薄”——“实际上,在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性价比方面,中医药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西医实际上没法跟中医比!我们应该大胆地宣扬中医优势。”
中科院西高所研发的复方塞隆胶囊,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提纯技术,萃取塞隆骨中对风湿骨病直接作用的三个蛋白分子团,张认为,这三个蛋白分子团的提纯技术对整个中医产业实际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个行业的西药老大,美国惠氏公司生产的enbrel也只有一个蛋白分子团,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中药在疗效方面超过西药不是没有更好的科技保证。张还特别强调,中药在给药途径上往往也比西药更胜一筹,他还是拿复方塞隆胶囊与enbrel对比作为佐证,我们的产品本身就比enbrel的毒副作用小很多,复方塞隆胶囊口服方式通过了肝脏的解毒环节,毒副作用就更小了,而enbrel针剂直接进入患者血液,毒副作用可想而知。难怪美国FDA 认为enbrel “可能导致患者患上淋巴瘤”。
可明明中药在治疗风湿骨病等慢性疾病方面比西药有更大的优势,但enbrel就能创造市值160亿美元的资本神话,它凭什么?“西方人受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的长期激发,在市场竞争手段的运用上狼性十足,而且善于‘取势’,这有点象下围棋,西医药产业人士更善于在战略部署上谋篇布局,舆论上打压、制度上干涉、观念上引导、教育上培育是西医药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相比之下,中药产业人士在营销上就远不成系统,显得过于保守刻板,儒家文化更强调“取地”,强调实实在在的疗效、实实在在的价格,讲究童叟无欺。因此,张认为中医药需要在营销技巧上进行大胆创新,更需要在战略部署上清晰明确。”
“思路决定出路,中药按西方标准现代化是削足适履,拿西方所谓的标准进行现代化的硬性规定的中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所谓的现代化对中药只能是一场浩劫,按西方标准的中药‘现代化’实现了,中药也就灭亡了。我们不排除中药能实现药理解释,但本质上,中药属于经验医学,讲究本体论和哲学系统论,中药的‘网格多把点’治疗模式完全不同于西药的‘线性单点’治疗模式。而且,在安全性和健康成本方面,中药的优势不言而喻。”——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严重缺位、医疗成本高企广受民众诟病的情势之下,张雪峰相信中药产业有持久焕发活力的生长土壤。
中药的全面复兴千头万绪,但观念是先导,打破西方标准的“现代化”语境的囚笼应该是中药产业人当下的首要命题。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中药产业领域,张雪峰是一个代表。张某种程度上显得过于激进的言论或许可以看成中医药产业主导人士群体心声的一次集中呐喊,但愿这声呐喊能唤醒“铁屋”里的麻木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经济战略中的核心产业安全划定不应该仅仅涵盖资源类和国家垄断类产业,中药以其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特有的文化传承同样需要引起高度的安全重视,从价值引导,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行政设置、舆论导向等诸多方面优化中药产业的发展环境,不卑不亢,中药产业方能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