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谈到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着“由振荡式增长转为平稳式增长;由增量增长转为存量替代式增长;汽车消费由彰显型转为实用型”等有关三大转型的见解,堪称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应当看到,“科学发展”与“自主创新”是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这种语境不仅催人奋进,有利和谐,而且有利于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也有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科学发展”至今仍然更多地停留在文牍和口头上、于实际工作中难觅其踪就是现象之一。同样,“自主创新”在汽车业界内的浮躁之声也远远盖过了其本身应有的务实之举,在一些数量不多的自主创新典型中,甚至还存有做秀的痕迹。这种务虚大于务实的不良倾向,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势必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科学发展潜伏下危机。
科学发展的本身不仅涵括了科学理念、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方法,而且还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运筹、科学实施和科学检验,科学发展的本质因而是务实而不是务虚。科学与发展的关系,既是主次关系,亦是因果关系,主次先后顺序均不能颠倒。科学发展的关键亦在于科学,而不在发展。只有确保科学权威的事业,才是健康发展的事业。
反之,即便是发展,也是病态发展;即便是建设,也是破坏性建设。老实讲,在病态发展与破坏性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尝够了不讲科学甚至是违反科学的太多的苦头,高产能与低产值所造成的发展弊端与环境污染,至今仍是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的惨痛教训。
自主创新的本质是真抓实干,因而不能把它当做一句哗众取宠的口号,任凭“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自主创新之所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在于创新的本身就不是一句空话。打个比方,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产量去年已经突破了700万辆大关,共生产了728万辆,比上年增长了27.6%,产业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这个排名听上去虽然鼓舞人心,却不能与自主创新对接,原因就在于在这个“世界第三”的背后,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还很少,深层原因则是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历史很短,与世界之间原本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消除或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有一个从体制到政策的调整过程,而这些又全都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因此,“着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揠苗助长。
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道理不言自明,无须再讲,如何针对中国国情在自主创新上起好步,开好头,防止其偏离务实轨道跌入务虚的泥潭却是当务之急。我以为,一汽集团老总竺延风在两会上谈到的三个转型,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主创新”的定位和起点,具有十分积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今年还面临着自主创新的三大机遇:
一是政府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创新的政策,已经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政策空间,例如国务院于去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把政府采购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纳入到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配套政策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政策指向性就更加的明显。此外,各级政府还建立了相应的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锐意进取。在今年两会上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中,第29条(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和第31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实行加计扣除),都是有利于企业步入自主创新之路的政策空间。因此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是公共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拥堵、车位难寻的严峻现实,加速了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型,用竺延风的话说就是,消费者“过去买车流行买大的、好的、全的,现在则重视满足自身需求,注意汽车的使用功能”。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仅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且为有志于自主创新者提供了再一次难得的机遇。
三是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触,为汽车工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了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虽然现有的汽车产品中自主创新的比例不大,有利因素却在急剧增长,自主创新的意识不仅渗透到汽车行业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整车开发、营销创新方面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团队,而且在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下,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基础。
无疑,只要抓住当前的三个机遇,在科学发展与自主创新中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辩证关系,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显著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