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快报不断接到读者投诉,称吃了高价购买的“专治”肠胃病的“双奇胶囊”没有效果,怀疑这种胶囊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误导了消费者。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明明是保健品的双奇胶囊,广告宣传说得比药品疗效都好,药店导购员也把它当成专攻肠胃病的“灵丹妙药”来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
南京市工商局表示,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将立即调查处理。
家住三条营47号的黄女士提起“双奇胶囊”就气不打一处来。
她患有慢性肠胃炎,一直没能根治。
去年,43岁的黄女士在一媒体上看到“双奇胶囊”的广告,广告把产品说得非常好,黄女士动心了,在长乐路一家药店,买了3个疗程共9盒“双奇胶囊”。
吃了两盒后,黄女士感觉不到任何效果,去药店咨询,药店工作人员告诉她:“双奇胶囊有三个功能,一是杀菌消炎,二是修复胃黏膜,三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像你这种情况,只要吃完这几个疗程,就可以完全治愈。”黄女士相信了,就又买了两盒“双奇胶囊”。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黄女士又气又恨。去年12月份,她吃完全部4个疗程的“双奇胶囊”,不但没有感觉病情好转,反而觉得时不时地腰酸、头晕。
“我没有吃双奇胶囊前,根本没有这些毛病,可现在牙龈也变得容易出血了。”黄女士讲,她去口腔医院看病,验过血后,医生告诉她白细胞偏少,问她吃了什么东西,她把双奇胶囊拿给医生看,医生说她的病情可能和胶囊有关。
这让黄女士非常生气,找到了销售“双奇胶囊”的药店,但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她的情况只是个例,有可能只是巧合,药店对此无能为力。
家住白下区复成里的张女士花了390元买了3盒“双奇胶囊”,当时销售人员还赠送了一小盒,张女士开始吃的是赠品,服用后,她胃疼得不能忍受。
于是咨询“双奇胶囊”的“专家热线”,对方表示吃“双奇胶囊”不可能引起胃疼,让她继续吃下去,张女士便继续服用,可是胃疼越来越厉害。张女士要求退货,对方表示不能退。张女士气愤地说:“吃了不但没有效果,还有副作用,这不是害人吗?”
“提到双奇胶囊
气不打一处来”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新街口的乐福来大药房“双奇”柜台,一位女导购员热情迎上来,询问记者需要买哪方面的药物。得知记者肠胃不好时,导购员递给记者一个巴掌大的宣传册子:“你先看看这个再说。”
记者发现这本名为“肠胃健康手册”的小册子,内容除了说传统的中西胃药的负面作用外,其余均是介绍“双奇”对肠胃病如何有特效。
小册子上写着:“生物导弹”双奇攻克肠胃病,对慢性胃炎、胃溃烂、十二指肠溃疡,难治的结肠炎和顽固性腹泻等,有奇特疗效。专攻顽固性肠胃病,慢性肠炎、结肠炎、胃窦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随后,导购员从药架上取出双奇胶囊向记者推销:“你放心,这个药物对胃病疗效100%,你可以先买一个疗程试试,保证你会再来买。”女导购员表示,只要使用这个药,再顽疾的肠胃病,都会彻底治愈的。
记者随后来到山西路大药房。该店“双奇”柜台营业员推销说:“你去医院搞一次肠胃检查,得花1000多块吧?吃这个药,根本不需要到医院进行肠胃体检,这一笔费用就省去了。”
“每盒168元,共60粒,一般的肠胃病想彻底治愈,需要四个疗程,一个疗程3盒,最好一次性购买四个疗程,一共也就2000多块,比到医院治疗便宜。”营业员声称双奇胶囊能治好医院药物治不好的胃病。
“他自己还是医生,就吃我们这个双奇,才把肠胃病治好。”营业员还拿出了一份复印的资料给记者看,说是一个患肠胃病多年老医务工作者写的。来信者署名江苏宿迁某卫生院医生,信中大概内容是,以前自己肠胃病如何厉害,自从吃了双奇胶囊后,恢复很快,现在已痊愈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其他几个售卖“双奇胶囊”的药房,发现只要是前去购买肠胃药的,药房工作人员均首推“双奇”,均宣传得比任何药物疗效都好。记者发现,这个被他们称为感谢信的复印资料,在每个售卖双奇的药房,均有一份,并且是一模一样的。
“包治”所有胃病疗效100%?
既然是药品,国家药监局的批号应该少不了,可记者在所谓的肠胃特效药外包装上搜寻了半天,也未能找到一个国药准字的批号,倒是在其外包装盒左上方,发现一个标注为“国食健字”的批号。
宣传得如此神奇的肠胃药,原来只是一种保健品。记者仔细观察“双奇”外包装,发现所谓的“双奇胶囊”,全称为“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它的保健功能是“增强免疫力”。
说明书上的内容主要为“该产品是以婴儿双歧杆菌、葡萄糖、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在注意事项一栏内,明确标注了“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保健品怎么能当药品卖呢?“包装上说是保健品,怎么当药品来宣传和售卖?”在乐福来大药房,女导购员解释,“你的目的是治病,管它保健品和药品,只要能治好你的病就行了。虽然双奇国家批准的是保健品,但对肠胃病来说,这比那些普通的药不知要好多少倍。”
见记者仍然没买的意思,导购员又立即给出了保健品当药品卖的理由:“厂家有钱,通过关系,就弄了个保健品的批号,因为保健品食用范围广,婴儿都可以服用,要是药品,婴儿就不能服用了。如果弄成药品了,是药三分毒,婴儿和孕妇就不能服用了。”说着,柜台内的营业员还拿出一个小本子。
“你放心,这个药对肠胃病效果好得很,你看,这是在我们这里购买双奇的患者。”记者翻阅这个小本子发现,本子上记录着购买者姓名,数量和联系方式,在每页末尾,还有“吃得好、很好、已痊愈”等效果反馈字样。
导购员还称,这种药是药店直销的,医院要价太高,厂家就没在医院销售。
一业内人士透露,“双奇胶囊”厂家宣称产品以婴儿双歧杆菌、葡萄糖、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其成本肯定不超过30块钱,零售价格却高达130元一盒,明显存在暴利。
保健品当药品来宣传和售卖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张振玉介绍,常见的胃病主要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上消化道出血等,常见的肠病有便秘、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结肠癌等。肠胃病主要由感染因素,比如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理化因素,如物理因素,如进食过热、过冷、粗糙的食物,X线照射等;化学因素,如烈酒、咖啡、浓茶、香料及某些药品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变;其他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受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
张主任说:“胃溃疡一般是能治愈的,但很多胃病,目前药物是无法彻底治愈的。一些宣传能彻底根治胃病的药品,只是这样宣传而已,从医学上来说,不太可能。至于一些保健品,那就更不用说了,保健品只有保健功能,根本就不具备药品的很多功能,更不能替代药品。”
快报记者 顾元森 李绍富 文/摄
根治胃病的宣传都是骗人的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江苏省工商局广告处,该处戴副处长表示,“双奇胶囊”的宣传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患者名义作证明,使用与药品相混淆用语,如广告中一名患者称自己服用一个疗程,每天拉肚子七八次的症状就控制住了,很明显这是典型的利用患者名义作宣传,违反了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另外,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保健品产品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双奇”首先外包装有保健食品的标志,但宣传广告上说的却是能治肠胃病,能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15种症状。这属于明显的夸大虚假宣传,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据了解,在去年下半年,省工商局就接到过关于“双奇胶囊”的投诉,当时工商部门及时向发布该广告的媒体、广告公司下发了整改通知,责令改正,之后关于“双奇胶囊”的宣传好了许多,想不到现在“双奇胶囊”又在搞虚假夸大宣传。
戴副处长表示:“我们态度很明确,对于违规的广告宣传,我们肯定要查处。”
昨天下午3点多,江苏省工商局广告处反馈,目前南京市工商局已经注意到了“双奇胶囊”的虚假夸大宣传,工商部门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有关人士称,如果广告发布者不按照工商部门规定进行整改,负责查处的工商局工作人员将立案查处,直至勒令停发该产品广告。
已发现问题 立即调查处理
在“双奇胶囊”的广告宣传中,出现了“以菌治菌、治愈快、不复发”“萎缩性胃炎不再怕、双奇实现逆转治疗”等醒目标题。
在“双奇胶囊”的健康宣传手册中,明确表明“双奇中独有的Cp因子,对慢性胃炎的显效率达93.89%、胃溃疡显效率达95.39%、十二指肠溃疡的显效率达96.79%、慢性结肠炎的显效率达98.68%、顽固性腹泻的显效率达99.88%”。
对此,江苏省药监局有关人士表示,这是典型的虚假夸大宣传,因为“双奇胶囊”的批准文号只是“国食健字”,只是一种保健品。根据规定,保健品宣传不许出现医疗用语和易与药品相混淆的言语。
对于“双奇胶囊”有关工作人员宣称会转为“国药准字”一事,有关人士表示,一种新药要通过国家审批,须3年临床时间,可是这3年里面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保健品和药品的最大区别就是,药品是有疗效的,能够治病,而保健品不能。“双奇胶囊”既然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那它就一定是保健品,保健品根本不存在疗效,更不存在根治之说!
“双奇胶囊”虚假夸大宣传
除了一系列肠胃病“特效疗效”外,“双奇胶囊”宣传册上还印有各地的“肠胃专家”热线。记者以5年“病龄”的胃病患者打进咨询电话。
接听电话的“专家”得知记者想知道服用“双奇胶囊”能否根治慢性胃病时,立即提高声音,称“当然可以完全根治。一般人吃四个疗程就差不多了,像你这种患者,算老病号了,你只要多吃两个疗程,根治一样没问题。”
对“双奇胶囊”的“国食健”字批号,这位“专家”也给出了与药店导购员不同的解释。“是保健品不错,但我们这个属于功能性保健品,对肠胃病的治疗效果比一般药物都好。这个产品是2005年临床后才上市的产品,是微生态生物制剂,国家规定微生态生物制剂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批成‘国药准字’号,所以‘双奇胶囊’只能先申请‘国食健字’,但它的功效已相当于‘国药准字’号的药品。”
当记者表示当面请教时,电话中的这位“肠胃专家”称,见面不方便,也不现实。“我是从武汉过来的专家,在南京每天要接几百个电话,没有时间接待上门的患者。”
当记者要求对方告诉他的姓名,希望在网上查询一下,以便能看看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时,得到的答复是,“网上查不到,我的任何信息都没上网。”说完后,“啪”的一声,“专家”挂断了电话。
“专家”不说姓名拒绝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