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好中求快 支撑带动(组图)

  东湖公园
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在长春理工学院泉州分院调研

泉州市水质净化中心

关爱外来工在泉州

平原渠景色

南安市官桥镇内厝农民别墅村

  泉州临漳门一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一个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的城市,竟在这两三年间,几乎没有振荡,就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能相信,一个地级市毫不逊色地担当着与省会城市或特区的区域同样的发展使命、责任。

  泉州,这个与福州、厦门同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地级市,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中,其份量可谓举足轻重。
2005年7月8日-12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泉州进行为期5天蹲点式的调研,在总结泉州“创新创业创造”经验的同时,向泉州提出“要继续走在全省发展前列”的要求。而在去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福建省委进一步要求泉州“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泉州靠什么支撑、如何支撑?靠什么带动、怎样带动?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有自己的思考:泉州所发挥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应该是包括了总量、后劲、效益、民生改善、生态环境趋好等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支撑和带动。

  “好”字当头“快”字着力 好快之间看泉州科学发展

  翻看泉州2006年末的统计数字,刚刚过去的一年,泉州发展称得上“又好又快”,在海西发展大局中,发挥着切实的支撑作用。

  2006年,泉州实现GDP1900.76亿元,增长15%,创1999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1/4强。全市新增年产值上亿元的“太阳”和“月亮”105家,全年新增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22个,均占全省1/4强。

  看经济质量,泉州更是呈现出“一升两降”的喜人局面:财政总收入占地区GDP比重跨过10%大关,呈现上升态势。而全市亿元工业产值耗电量却同比下降18万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2%,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来自信访部门的一组数字更耐人寻味,在重点建设项目最多、矛盾冲突诱因最多的泉州,各类信访指数却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去年更是实现“四个下降”,最为常见的到省集体上访批次同比下降13.1%。

  要想探究泉州的“好”,自然会触及泉州的“快”。在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的眼中,好与快之间,有着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辨证联系。好,是重长远、重潜力、重后劲的“好”,是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关系的“好”。而“快”呢,则是在好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快中见优。见诸项目,是快速生成、快速落地、快速见效。付诸工作,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快速反应,“春江水暖”先人一步。

  好项目、快落地,好思路、快落实。这样的例子,在泉州不胜枚举。2006年,泉州与中国航运巨头——中远集团的战略合作,从第一次接触到实质性合作,前后只用了7个多月时间。这样的效率令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赞叹不已,称“创下了中国港口合作史上的奇迹”。快速合作,不是马虎合作,泉州是在算清了港口生产每创造1元GDP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贡献5元GDP、每百万吨货物可直接贡献GDP1.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贡献6亿元的这笔大账后,全力推进合作的。

  事实证明,泉州的这笔账是算对了。2006年,泉州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分别增长26.9%、32.9%;全年投入港口建设的资金达9.7亿元,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

  也正是因为掌握了“好”与“快”的节奏关系后,泉州推出的“一个重点项目,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一笔启动资金”的“五个一”项目工作机制,成为好项目快落地的加速器。从泉三高速公路,到金鸡拦河闸重建,从30万吨原油码头,到5万亩外走马埭围垦工程,短短2年多时间,100多个块头大、质量好、带动性强的好项目迅速在泉州落地生根,成为泉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提升传统 培育新兴 优化结构谋求持续产业支撑

  一直以来,轻型外向几乎成了泉州经济的代名词,以纺织、服装、鞋帽、陶瓷、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把泉州带到了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历史性关口,同时,也把泉州推上了经济总量全国地级市前列、品牌拥有数全国地级市前三名的位置。传统产业之于泉州,可谓如影随形,难以分割。

  面对传统产业带来的诸多光环,泉州人却有着说不出来的苦楚。以用地为例,泉州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消耗土地1500亩,每年新增用地1.8万亩,照此计算,13-15年内泉州可供调整的耕地将消耗殆尽。泉州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2/3,年排放工业废水高达2.04亿吨。靠传统产业当家的泉州,实现等量GDP所消耗的原材料、土地、水资源,均高于苏州、宁波等发达地区。泉州市市长朱明曾多次疾呼,如果任其发展,泉州不久就将“油尽灯枯”。

  怎样才能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持续的支撑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拓展产业空间、绿色空间已成必然。泉州的选择是,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五大新兴产业。

  石化产业的龙头——总投资350亿元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2009年将建成投产。投产后,可带动整个石化产业形成2500亿元以上的年产值,这一数字接近2005年泉州全市工业总产值。

  一个新兴产业一年的创造,抵过全市传统产业20多年的努力。数字对比,比“醒”了泉州。向新兴产业要潜力、向新兴产业要后劲,泉州的行动毫不迟疑。

  177亿元的中化重油加工、石狮60万吨PTA项目顺利推进,投资4亿美元的泉州船厂造船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大型船舶发展规划、修船项目万吨级造船区正式投产、一汽新华旭汽车批量生产、远东北方重工专业汽车样车下线……短短1年多时间,石化、造船、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就这样在泉州一个个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

  面对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传统产业,泉州并没有弃之不理。而是以做大规模、打响品牌、自主创新、提升层次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由多向优、由大向强转变。83个国家、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72枚中国驰名商标,39个中国名牌产品,2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去年全市五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利润增幅均超过25%。泉州五大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初见成效。与此同时,泉州市明确规定投资500万元以下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全部请进多层厂房。去年建成的600万平方米的多层标准厂房,企业入驻率达85%,今年泉州还将建成1000万平方米的节地型标准厂房,进一步提高泉州有限土地对传统产业的容纳能力。整合提升、培育发展,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平常,但真正付诸实践、落实到项目上时,人们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一过程的残酷性,丝毫不逊色于一次革命,四处弥漫着壮士断腕的决绝。

  靠街道工业起家的泉州中心市区鲤城区,可供开发的工业用地不足千亩。“腾笼换鸟”势在必行。为此,鲤城区不得不忍痛放弃一年2000多万元的税源。这种“带血”转型,只为了5年后鲤城区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能从现在的22%上升到45%,让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鲤城区发展的支撑力。

  有了明确的思路,有了落实的决心,泉州传统、新兴齐头并进,硕果累累,泉州产业支撑作用也变得更为坚实、更为持续了。根据泉州“228”产业发展规划,5年时间内,即到2010年,全市将培育出2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8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全市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00亿元。

  聚集台资 激活民营 主体多元带来更多投资支撑

  双管齐下,往往能收获“1+1>2”的意外。最近,泉州又在投资者身上也有了意外收获。泉州,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1.1%,全市百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

  泉州加大力度引导民营企业联合兼并、嫁接外资、上市融资以激发内在活力,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在加快外向化、集团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步伐的同时,把眼光投向了常被忽略的900万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这支投资大军。早在上世纪90年代,落户泉州的台资曾一度占到全国总数的1/10。激活台资这支有生力量,泉州对全省的支撑作用将更为多元、强大和持久。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5年开始,泉州就着手为激活台资预热。泉州一边从为数不多的可利用土地中规划出58平方公里的洛秀组团,作为台商投资区用地,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品位开发,先为引凤筑巢。一边从管理体制、财政支持、投资领域、关税互免等方面提出“先行先试”政策建议,同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令台商望而却步的“熟人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型,优化台资落地的软环境。

  多管齐下使泉州迅速从台商投资“暂不推荐”城市跃至“值得推荐”城市。今年1月17日,总投资23.2亿美元的和谐光电、历扬半导体、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三大台资项目在泉州签约,更是掀起了台资投资泉州的新高潮。23.2亿美元,一次签约额超过近20年来的泉台经贸合作总额。受之带动,今年1-2月份,全市新批台资企业14家,合同利用外资4540万美元,增幅达107.11%。

  善集小突破,才有大突破。去年以来,泉州累计吸引台商投资总额接近40亿美元,目前,泉州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围绕申建台商投资区,营造金融、物流、教育、居住等适宜台商创业生活的环境,筹划召开泉台产业对接投资研讨会等,加快把泉州打造成继东莞、昆山之后,全国第三个台资聚集区建设步伐。

  劳务产业 通道共享 互补双赢拓展多维带动

  泉州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泉州的带动作用由来已久。有这样一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拥向泉州,全市有暂住户口登记的外来工达160多万人,占泉州总人口数的21%,平均每五人中就有一名外来工。按泉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2006年泉州外来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约1000元计算,泉州每年仅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一项就超过200亿元。通过外来务工人员回流的资金数十亿元。据泉州市邮政局不完全统计,仅春节前10余天内,外来务工人员通过邮局对外汇款金额近40亿元。

  泉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每年新增10多万就业岗位,从某种角度说,泉州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带动功莫大焉。

  更难能可贵的是,泉州市坚决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员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截至2007年1月4日,全市就近入学的外来员工子女达20万人,约占全市在校学生数的20%,其中小学在校生中,外来员工子女占总数的25%以上。而在2006年秋季开学时,这一数字仅为15万人。同时启动“蓝领公寓”、“职工公寓”等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适用房建设。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落户泉州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也在无意间为减少农村绝对人口做了贡献。

  尽管由来已久,但泉州没有把自己应该承担的带动作用局限于自发、半自发的劳务合作上,而是更加主动地把自己放置在全省的大局中,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注意发挥“墨渍”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科学考量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甚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后,泉州与周边地区展开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互利双赢的合作。泉州加快港口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培育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区域性物流中心,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历史任务。通俗地理解区域性物流中心,这个中心至少能实现一定半径范围内各种货物的自由出入,自如吞吐。而当下的泉州,每年可生成港口外贸集装箱120万TEU(标箱),而真正通过泉州港出口的不足2.5%,其余的不得不另辟他途。自我服务尚且吃力,更说不上服务周边区域了。

  为破此题,2006年泉州与中远集团展开战略性合作,港口建设、航道疏浚、加密航班、新开航线、增加运力,与海运相关的每个环节全面启动、提速。

  这一合作不仅大大提高了泉州港口的吞吐量,也极大地增强了泉州服务周边地区的能力。来自泉州海关的消息,自从泉州海关和三明海关签订了《海铁联运转关货物监管联系配合办法》,三明市三钢国贸有限公司等公司已备尝两地合作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自去年下半年三明、福清地区大型生产企业陆续开始将货物进境口岸移至泉州的肖厝港。仅三钢、鑫海两家企业就已从肖厝港进口铁矿砂数十万吨。如今,这种带动和服务已向纵深推进,去年12月,江西南钢等3家江西企业也先后与泉州签订合作协议,选择泉州港作为大宗货物进出境口岸。

  不仅如此,如今的泉州正在酝酿与周边地区联合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稳步推动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范围内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站在全省高度考量泉州,给泉州作了“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新定位。眼下,769万泉州人民,力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正一步步地把这一定位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