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自第一次IT泡沫破灭后,“无所不包的大型门户网站”就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渐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性很强的专业网站和推崇个性色彩的私人主页和博客。除了一些诸如网络电话销售商或在线赌博公司之类的小网站,网站本身几乎不可能仅以点击率的数据说服挑剔的投资者。
美国《新闻周刊》驻华记者安思乔认为,中国网络里出现的种种乱象,可以称为“新的文化革命”,对任何怪异、荒谬甚至可笑的现象,都会有人打压,有人吹捧,甚至形成了各个派别,“真理、价值和道德在这个环境里都被扭曲了”。因为在中国,学校、单位或者其他公众场合中,表达个人色彩的空间非常单一,而网络却成了一个吸引眼球、让人可以一步登天的地方,这样,很自然地会产生木子美、芙蓉姐姐等现象。
除了评述这些奇怪的网络社会现象外,他还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网络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支撑,有许多人通过这些获取经济利益,比如网站、商家等等。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现象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好事情。因此,如何既用制度和法律保护市场拥有者的合法经济利益,又不让这些事情炒得过热,以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媒体、社会和政府的深刻反思。
泉京鹿是日本少数几位曾为中国杂志工作的资深媒体人。她分析说,因为网络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世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可能成为网民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些乱象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其实,网络乱象对青少年的最大害处不是乱象本身,而是因为乱象的吸引力,使大批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有的甚至无法自拔,因此而耗费了宝贵的光阴。新一代青少年由于网络,变得不爱读书读报,对其未来发展非常不利。也正是因为这些乱象,网络对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大大减弱。
(作者陶短房/王文,原刊于《环球时报》,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