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国内正处于“金三银四”的求职黄金期。一个好消息是,很多用人单位如实直言:在同等情况下,会倾向于录取海归。那么,为什么在许多人心目中,海归两个字已经褪去他们的光环或者说失去了含金量?
这种变化,来自于我们对于海归的定义。
海归的价值其实来源于中西文化知识并蓄。20世纪上半叶,追求社会理想和先进科学真知是留学生的主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陈丹青在其名为《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的文章中,把中国前几代留学生的社会理想、责任感和道义精神视为一种绝响。无论是第一代的容闳还是在其后的詹天佑、唐绍仪、蔡绍基等都对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的成功在于将西方的理念融合于中华大地上,在于用创新的手法改善当时的中国,而他们的关键之处就是中西文化的结合。而后,中西文化并蓄成为了海归的标志,一如在许多人心中“汉”是中国的代名词一样。
在当代海归中,大量存在的问题是:顾西忘中或忽中。
文化差异是现在留学人士中经常提及的问题。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很多留学生回国以后工作不开心或者找工作碰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够融合于单位的人际关系网或不了解国内的法律政策;由此往往“怀才不遇”而郁结于心。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方面在于留学之时忽视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不善于发挥自己留学的优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勤修西学之时,牢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关注国内发展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动向。对于第二个问题,在于找对方法。举例来说,海归的优势之一是中外沟通能力。“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只是对沟通能力最浅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世界先进思想间的迅速理解和互益。也就是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不会发生误解。要知道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在思维上讲究集思广益,重视归纳法;西方人则重视逻辑推理,强调演绎法。中国人喜欢系统思考,喜欢坐而论道西方人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强调运作。中国人讲究个人修炼,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西方人重视团队精神,强调个人表现融合在团队表现中。中国人讲究随机应变,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灵活程度;西方人比较坚持标准,强调制度统一等等……如果你能够在这样的文化碰撞中起到融合的作用,祖国的这片沃土是大有作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