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陕西新闻 > 华商报

永远的解读之争(组图)

王小波在美国西部旅游时的留影

  对王小波,喜欢他的人,未必真正读懂了他,不喜欢他的人,未必就不尊重他。应了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王小波。

  本月11日,是王小波辞世十周年。十年生死两茫茫,关于王小波这个人,爱之者有之,怨之者有之,喜欢不喜欢,都有自己的理由。王小波从生前的籍籍无名,到身后的声名大噪,对他的阅读,不仅仅限于文学层面,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及信息量的吞吐,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世事的感悟与喟叹。
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尽管多数人毫无保留地拥护他、阅读他,但永远有一些人对他所走的路,或敬而远之,或不以为然。

  从浩如烟海的读者中,我们舀取沧海之一滴,看是否能反射出王小波这颗火球的光热。

  永远的王小波,永远的解读之争。

  喜欢他,是因为“幽默、真诚、独立”

  西安市文联主席贾平凹对王小波极为推崇,称王小波“是优秀的,他思维开放,特立独行,在当时超越了流行”。咸阳市作协主席程海认为,王小波堪称一个独立的创作人,他未参加任何协会,也未刻意寻求任何奖项,他的成功是他身上自由意识的成功,独立人格的成功,文学本身的成功,他的文学价值,也许能为我们彰显一条未来的中国文学之路。

  西大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表示,因为有很多精神对接,便喜欢上了王小波。王小波的精神取向,大致是鲁迅

  与林语堂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是批判又是宽容的主体立场。王小波的作品显示着

  一种很个性的智者文化气质,睿智、机敏和深刻得从容而熨帖。他说

  事论理不扎大势,不努劲儿,不剑拔弩张,在王小波身上,平民的情怀和精英的识见浑然一体。

  “对王小波,我只能在心里仰望。”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如此说道。十几年前,李星便广泛接触王小波的大量作品,他认为在当代知识分子中间,王小波绝对是一个彻底超越现实羁绊、面向未来的思想家、作家。因为自“五四”以来,文人中大体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以西方马首是瞻,彻底否定传统;一种则完全固守传统,视西方一切为寇仇。李星还说自己“应该见过王小波”,因为王小波是在人民大学的院子里长大的,而在“文革”中,有整整五年时间,李星就住在人大院子里。王小波,一个普通的职工子弟,瘦高个儿,提着暖水瓶去打水,头发长长的,穿个拖鞋,露着脚指头。李星最后又说,非常可惜的是,文学界对王小波的价值至今并没有完全认识到。

  追随他,是因为“勇敢、深刻、大智慧”

  因为喜欢,所以追随。

  王小波逝世后,作家高建群曾写过一篇悼念文章《被雪藏的王小波》,对王小波进行了归纳,高建群曾久久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王小波这样的稀世之才,人们对活着的他曾是何等忽视、怠慢,批评家都到哪里去了?王小波以他的创作实践,给中国小说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他进行过一种带趋势与方向性的探索。王小波的短文章,总是那么精辟、深刻而又有大智慧,在对文学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只有张承志能与王小波相提并论。为了对这位天才致敬,高建群曾模仿王小波笔法,写过一部中篇小说《黑陶时代》,让“王二”在长安城里又活动了一番,留下了一串故事。

  诗人、西安市文联办公室主任商子秦对王小波的随笔与杂文情有独钟,他认为文章中独立的见解、思想的锋芒、幽默的文笔,构成了一种人格魅力,王小波的小说有别于以往的知青小说,非常独特,对这样一位作家,相信很多人愿意仰视。青年作家周瑄璞读遍了王小波的随笔,她描述了心中的王小波,一位自由的浪漫骑士,他的生命是浓缩的精华,使平庸胆怯活着的人惭愧,追随他,会让人心生温暖和激励。

  散文家第广龙认为,王小波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王小波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态度,使亲近他的人感受到了深夜被唤醒的力量,获得了对于尊严和自由的新的认知与突破,王小波另类和沉默的姿态,经过时间的冲洗,愈显珍贵,喜欢的理由:内心的渴望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得到了回应,如饮甘露,回味无穷。

  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陈彦表示,无论如何,都应该阅读王小波。在思想上,他常常给我们所习见的寻常事物以洞穿,他进行了一种“一边刀割,一边又不忙着止血的残酷解剖”。王小波是生长在大地之上的,他所反刍的,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得出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的,这就是王小波。

  作家李彬认为,在《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唾弃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那种软弱、感伤和媚俗的虚饰风气,以其尖锐的批评,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着最彻底的反讽,他随心所欲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体叙述,变换着视角,在虚拟时空中自由发挥,他居于文坛边缘,印证着自己的文学胆识与艺术良知。

  反思他,是因为“照搬、粗糙、异化”

  作家方英文表示,王小波的作品,风格上“说”多“写”少,形象与画面感弱,妨碍了可能达到的文学成就。希望粉丝能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吸取养分,但不要把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生吞活咽。

  作家高建群在高度赞赏的同时,也对王小波某些作品中流溢出来的油腔滑调、北京痞子气及“沙龙化”表示了不满,称这些东西在作品中如影随形,需要读者自己在咀嚼之余,去加以分辨和剔除。而且,他不喜欢王小波总是冷静地叙述,以小波的才气,他应该像鲁迅、芥川龙之介一样,更张扬、更冷酷、更崇高一些。

  青年作家高勇显得颇为冷静,他说,当时在几乎“全民读小波”的风潮裹挟下,他也曾买过几本王小波的书,“准备好好读读,但总是读不下去,无论从前面往后面读,还是从后面往前读,当然,也许因为自己并非一个文学意义上的阅读者,但很喜欢他的《我的精神家园》,当然仅仅指的是这个书名”。

  评论家邢小利认为,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类”,他不是主流的,更不是“圈子”的。他看问题独具慧眼,艺术思维和想象超凡诡异,时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我欣赏他思想的独特与“片面的深刻”,觉得他的艺术思维对我们有所启发,但不大欣赏他的小说语言,觉得过于粗糙,他的一些小说对人和事的描写和想象也太过荒诞,徒逞一时之快,缺乏应有的艺术品位。

  散文家、《小小说选刊》主编黄海认为,从小说文本意义上讲,王小波的小说没破没立,语言和构思都是异化的舶来品,大至他小说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小至他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比如他的小说《黄金时代》,杜拉斯的阴影无处不在,连小说写到“我”与陈清扬性交都是这样的,这是很蹩脚的模仿,一点新意也没有,这也许是他那一代人上山下乡时生理被压抑、被扭曲的结果吧。性———就是“因为女孩子身上有这么个口子,男人就要使用她(《黄金时代》)”,我处处看到的是王小波同志文字上的意淫,没有新意。他的杂文比小说稍好些,他缺乏大智慧,还算有点小聪明,但这正是他那一代自我标榜的知识分子的失败,也是伪知识分子的彻底失败。

  对王小波,不可以用简单与否来概括,喜欢他的人,未必真正读懂了他,不喜欢他的人,未必就不尊重他。应了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王小波。更何况,王小波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如同一个多棱镜,反射着这个人生、这个世间,用自己多变的角度、硬度与亮度,给人以温度与力度。

  斯人已远,影响长存。本报记者 王锋

  个人史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生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

  1978年王小波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1980年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讲师。

  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2年9月正式辞去职务,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他的作品在他身后盛行于世,影响了众多青年。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小波 | 鲁迅 | 李星 | 高建群 | 黄金时代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