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熟悉的家,太阳照得自己暖洋洋的。亲切的人民南路,熟悉的府南河,挚爱的维生素(维维的粉丝俗称),我希望给家乡人带来快乐,无尽的感恩。”今年3月8日,歌手谭维维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上面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专业学习
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进川音
1981年底,谭维维出生在自贡富顺县永年镇,她的爸爸是当地的一名法官,妈妈则是小学老师。在她6岁到9岁时,由于头上长痘,她有3年都保持光头形象,以至于得了“谭大哥”的绰号。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男孩子气十足的她却爱上了唱歌。
谭维维说,她人生中的许多转折点都是出乎意料的。“1997年,我代表镇上的中学到成都参加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当时我独唱了一首《青藏高原》,得了一等奖。那时又正好川台青少部在报道这个赛事,在我得奖后,颜林导演和摄制组找到我和我们校长,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就跑到镇上来采访我,还鼓励我考专业的音乐学校。”
在颜导等人的鼓励下,1998年谭维维准备报考四川音乐学院。考试之前,颜导特意找了川音的一位老师来听她唱歌,当她唱完《青藏高原》后,这位老师让其放弃考试的念头。但在家人的鼓励下,谭维维毅然参加了考试。不过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她在考试中被刷了下来。“后来因为声乐系兰卡·卓玛老师坚持要我,我还是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进了四川音乐学院。”
在川音4年的学习中,在兰卡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唱假声。大一时,被系里甘国龙老师推荐演出音乐剧《未来组合》,在封闭式训练期间,不敢说普通话和跳舞的这两大心病也被她克服了。
结识名家
到酒吧驻唱带来意外收获
大一下半期快结束时,因为家境不好,谭维维到酒吧驻唱挣钱。因为当时川音不允许学生到酒吧去演唱,但她给兰卡老师说了她家的情况,并保证唱完歌就回学校,于是,老师同意了。在酒吧,幸运之神再度光顾她。“有一天我在酒吧唱歌,键盘手叫我去录音棚唱歌给一个人听,我就去了,唱了一首藏族歌,得到了听歌人的肯定,之后我才知道那人就是为张惠妹写过《听海》等歌曲的涂惠元老师。他想找唱歌有点‘野’的歌手,他觉得我符合他的要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专辑搁浅了。不过2005年,我们还是合作了我的个人专辑《高原之心》。”
谭维维还谈到,第一次和涂惠元见面时,自己只是出于礼貌打了个招呼,但后来由于涂老师的赏识,两人真的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涂老师,我认识了不少圈里的音乐人,像捞仔老师啊、齐秦大哥啊。见齐秦那次很好笑。有一天涂老师神秘地对我说,要带我的一个偶像来听我唱歌。后来当我在台上看到齐秦来了,紧张得浑身发抖,后来和齐秦握手时,手都是冰冷的。”
之后谭维维参加超女比赛,也得到了涂惠元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虽然解约,但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师生关系,如同亲人。”
丰富自我
消沉之时参演音乐剧《金沙》
从川音毕业后,谭维维度过了一段事业的低谷期。那时她虽然在成都已经很有名气,但始终不能走出四川,即使是2005年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了独唱,也没能为她的事业带来春天。
“有天捞仔给我打电话,说成都在搞音乐剧《金沙》,三宝在那里选演员。我就懵懵懂懂地去了。见到三宝后,给他唱了首《神鹰传说》,他当场就表示音乐剧不适合我。不过后来他给了我音乐的小样,说如果明天早上能唱,那就是我了。第二天我唱给他听后,于是定下了我。”
谭维维说,那段时间她比较消沉,在音乐上找不到爆发点和突破口,本来都已经下定决心到北京闯荡,却碰到了《金沙》。“也许我永远成不了巨星,但有了这段经历,我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在歌唱这条道路上比很多人走得更扎实。”
引起轰动
参加超女比赛走向全国
去年,她报名参加超女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在成都引起很大轰动。因为此时的谭维维在歌坛已经小有名气,她敢于放下曾经的辉煌与成就,和大批怀揣成名梦想的女孩子站上同一个起跑线,从海选起步,这份胆量让人惊叹。对于当时的“壮举”,谭维维解释道:“当时很多人都说我想做第二个李宇春、第二个张靓颖。其实人家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所做的事是不是值得。我一直认为成都不缺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人才,要让别人认识你,愿意来投资、包装、推动你,适当的时候,借用外力,使别人的成功创意为我所用,不失为聪明之举。”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执着,顶住外界向自己投来的不屑眼光,谭维维顺利地登上成都赛区冠军宝座。之后在长沙的总决赛上,她夺得亚军。
成名后,谭维维的生活一下变得匆忙起来。这次记者约她专访,也从上周五一直等到周末。对于现在的状态,谭维维却乐在其中。“我认为我现在忙活的许多事都非常有意义。比如前段时间回成都参加公益活动,到街上捡垃圾,为成都市血液中心捐血。成都是我的福地,它给予了我很多,现在轮到我回报它的时候了。对于成都,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热线反馈
成都让我们“激动”
本报连续推出“感谢成都——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系列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震动,“感恩热线”一天比一天火爆。截至4月8日下午5时,有近千个感谢成都的电话。其中,有旅行社老总,有在成都打工的农民工兄弟,也有IT高级人才,不同的声音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感谢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