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类媒体 > 陕西日报

国务院纠风办:2007年纠风工作将聚焦六大任务(图)

特邀点评专家:

  张兴祥:厦门大学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厦门市的城镇单位就业大军“壮大”了!日前,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城镇单位去年新增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新增1.1万人,平均不到7个新增人员中就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持续推进,为厦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帮助重点工业企业解决骨干员工户口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改善外来员工就业环境做了很多工作,这一切使得厦门很快形成了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洼地”。
光增加员工人数超过千人的企业去年就新增了13家,截至2006年底,我市员工超千人的企业达到134家。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7.16万人

  数据:2006年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为77.46万人,其中,在岗职工总人数为75.09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7.16万人和6.6万人,增长了10.18%和9.63%。

  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情况图

  解读:据分析,从业人员增加与我市大型企业数有所增加不无关系。2006年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达13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3家,包含的从业人员有34.1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达44.2%。从业人员在5000人以上的企业有1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家,其中从业人员有9.4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2.17%。

  登记失业率较上年略有下降

  数据:据市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比上年的3.79%略有下降,但新增登记失业人数规模却比上年扩大,2006年新增登记的失业人数达到39005人。解读:为什么2006年度,我市新增登记失业人数规模比上年扩大了,失业率反而下降了?市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登记失业人数增加是因为失业人员登记工作更加完善,而且那些4050人员在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之前都要先登记失业,因此登记失业人数呈上升状态。而失业率下降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市政府针对本市失业的4050人员进行社保补贴政策导致的,长期以来,4050人员都很难找到工作,特别是招工企业不愿意为他们缴交社保费用。针对此,市政府出台新政,我市的4050人员可以通过申请再就业优惠证来享受灵活就业的社保补贴,2006年我市就有1万多个4050人员通过享受政府的社保补贴走上工作岗位。另外,2006年末的城镇户籍职工数为59.1万人,比2005年末的52.28万人增加了6.82万人,在岗职工数的增加也会导致就业率的下降;同时,2006年度的失业人员就业数也比2005年多出了12852人,这在客观上也大大降低了2006年的失业人员。

  名词解释:4050人员指本市户籍的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失业人员。专家点评:2006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4.1%的水平,与2005年本市的失业率3.79%相比也略有下降,但由于年末从业人员总人数增加(即基数增大),所以失业人数规模仍比2005年扩大。近年来,我市大型企业数有所增加,用工需求呈较大的增长态势,有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非自愿性失业人员大多因为技术技能问题而被用人单位辞退,若要扩大再就业机会,最好能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资企业成安置劳动力的主导力量

  数据:去年我市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实现了稳步增长。据悉,2006年,我市国有单位从业人数为18.3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5万人,增长6.07%。同时,集体单位从业人员首次扭转不断下降的局面,从业人数有2.2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44人。而其他经济单位安置的劳动力最多,从业人数为56.9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01万人,增长11.82%。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72%上升到73.5%。

  2000年来各经济类型城镇在岗职工人数情况图 单位:万人

  解读:据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国有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所致,另一方面,2006年我市机关、事业单位陆续招收公务员、职员和临时工也促进了从业人员的增长。另外,集体单位增加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的信用社等一些集体单位经过前几年的减员增效和改革后,效益在逐渐提升,慢慢地恢复了元气,开始出现了用工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就安置劳动力来说,其他经济单位一直发挥着主导力量,新增的从业人员也最多。主要是因为“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6年我市“三资”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3.45万人,比2005年增加3.58万人。全市增加人数上千人的“三资”企业有9家。专家点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份额已超过国有经济,在城镇就业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2002年就超过了70%。我市民营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同样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已成为安置劳动力的主力军,2006年“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61.86%。

  软件、生物医药、物流等新兴支柱产业急需高端人才

  数据:随着我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职工队伍的壮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也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我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万人,增长了9.24%。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38.2%分布在制造业、有16.4%分布在教育部门、有8.4%分布在建筑业。

  我市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解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1981年,我市只有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0.23万人,2006年我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相比1981年净增12.8万人,增长近55倍。专家点评:我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向制造业流动是好现象,特别是高技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也成为吸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地之一,但由于我市高校相对较少,吸纳能力有限,所以不及制造业的二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几年高校研究生连续扩招,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例如,今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一名女博士应聘外国语学校,成为我市中学首位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往后这样的事例将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市有些行业出现高端人才紧缺现象。根据市人事局编制的2006年度《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机械制造、电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仍然巨大;同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物流等新兴支柱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行业最紧缺的是高级程序开发工程师、程序测试工程师以及电脑动画师、动画导演等岗位;生物与新医药行业的产品研发人才,包括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新药研发工程师都在紧缺之列;而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监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管理等高级管理岗位也急需高端人才。

  “制造型”结构日趋突出

  数据:从2006年我市从业人员三大产业分布情况看,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0.27万人、55.54万人和21.65万人,与上年比,第一产业下降10%,第二、三产业分别增长9.85%和11.31%。解读: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使得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队伍呈“制造型”结构。2006年底,全市城镇单位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与1981年底的1.24万人、12.11万人、7.81万人相比,分别减少了0.97万人、净增43.43万人和净增13.84万人,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81年的1∶10∶6上升为2006年的1∶205∶80。专家点评:三次产业分类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法。经济学上有一个“配第-克拉克定理”,其内涵可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看,三次产业结构的劳动力比重一般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主要原因是岛内外14个工业园区的相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其势头非常强劲,从业人员的规模迅速扩大。可以预见的是,我市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

  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增长迅猛

  六年来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增长情况图 单位:万人

  案例:一年前,王帮圣从安徽农村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厦门,19岁的他带着钳工手艺想出来闯天下。可是刚开始的几个月,他却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他没有失望,而是等待机会,因为他发现厦门的许多工厂都很缺他这样的工种。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为ABB做配套的企业里,工资拿到了2000多元。数据:至2006年底,我市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人数已达41.9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98万人,增长13.47%。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增长迅猛主要集中在“三资”企业,人数达到30.76万人,比上年增加3.21万人,增长11.65%。专家点评:城市化进程越快,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越大。我市岛外因村改居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按就近原则向本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看,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均超过60%。“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立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提升,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服务经济为主,可以说,这是因应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而提出的战略规划。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总就业人数的27.95%,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是很大的。

  服务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成吸纳就业人口的洼地

  厦门市劳动力中心市场

  2006年度按行业分组的用工需求人数表

  解读:从表中可以看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对人员的需求最为旺盛。而且根据市就业服务中心的分析,诸如电子零配件、服装等制造业招聘的途径很多都是通过老员工吸收新员工,而很少直接到劳动力市场摆摊招人,因此实际的招聘人数可能还多得多。结合近年来的招聘现象,市就业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建议求职者,有时间、有精力的求职者应该多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求职的选择面会广一些。因为近年来,在招聘市场上有经过培训的人员相对都比较抢手。

  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广度就业

  数据:2006年,全市开展再就业培训6262人,完成任务数125.24%;其中实现再就业4072人,培训就业率达到65.03%。2006年全市共组织3.92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其中2.63万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7390人,免费农民工岗前培训16.60万人,成功举办两场“市场化职业培训与企业用人对接会”及举办了大中专毕业生现场招聘会暨“1+1”群创业项目推介会和“神州行”厦门首届“1+1群”创业培训,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创业(就业)率在62%以上。

  我市再就业培训就业率

  解读:我市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向社区转移的需要,继续组织实施就业培训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培训,为农民工实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鉴定的补贴。通过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城乡劳动力开发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专家点评: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据估算,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6~1.8亿左右,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长远看,应建立制度化、市场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意向与市场需求对接,有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匹配功能。这里,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由企业出资培训,一旦受训者跳槽,企业的花费就白白打了水漂,目前劳动力的高流动性更强化了企业的这种疑虑,所以,除非迫在眉睫,否则,企业花钱培训员工——尤其是刚招聘的农民工——的意愿就不会非常强烈。至于农民工,由于经济本来就不怎么宽裕,自掏腰包培训确实力有不逮,如加上短视,其培训意愿可想而知。可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民工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障碍。我市免费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鉴定的补贴,刚好弥补了市场失灵的部分,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

  友情提醒

  来厦农村务工劳动者如何参加培训

  首先,可以前往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相关法律法规的岗前引导性培训,然后办理《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卡》。其次,根据个人喜好,凭培训卡选择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站等24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参加培训。对于零散的学员来说,学费是一次性付清,如果企业整批招进的人员需要提升技能的,只要签订了就业合同,可以先培训后缴学费。另外,我市还向外来农村劳动者提供初级培训、鉴定补贴每人不高于400元,中高级培训、鉴定每人不高于600元。再次,遇到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招工的,中心会向单位推荐学员。零散学员由于先付清了学费,可以在签订了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后,前往市就业训练中心申请培训补贴。

  厦门户籍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退役士兵如何参加培训

  首先,厦门户籍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退役士兵必须持本人的《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低保证》,《退役证》和待岗军嫂证明等前往市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审核通过后即可参加培训。其次,对于无能力垫付培训补贴费用的生活困难对象(持《再就业优惠证》中的“4050”人员、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由本人申请可以采取免收培训费。对于有能力垫付培训补贴费用、符合规定的人员,参加具备资质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后6个月实现再就业的,可向培训机构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警钟

  劳动力转移加速

  数据:从全市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看,全年度共增加人数36.23万人,比上年度扩大8.58万人,其中从农村招收23.58万人,占65%;减少人数32.04万人,比上年度增加9.25万人,其中终止解除合同16.06万人,占50%。全市从业人员流动率达88.31%,比上年度的71.74%上升了16.57个百分点,比1981年的14.7%上升了73.61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辞职率或流动率是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辞职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满意度。辞职率过高,一般意味着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将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辞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适度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我市从业人员流动率达88.31%,应该说是偏高了许多,长此以往,对企业乃至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利的。有关方面对这个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好能做一次全面的调研。

  劳动力资源首次下降,供需比接近1∶1

  数据:根据市就业服务中心的数据,2006年度登记求职的人数为85.14万人,而2005年则为92.73万人,劳动力资源首次出现下降。同时,2006年度在厦门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上的求职人数为59.68万人次,而企业需求的职位为57.24万个次,劳动力资源的供需比已接近1∶1。而此前,在我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供需比大约为3∶1。

  解读: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士认为,接近1∶1的劳动力资源供需比是不太合理的比例,这容易造成结构性的招工难和找工难,这就造成有一些企业招不到它所想要的人,一些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在求职市场上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职位对应一个求职者。该人士认为,如果劳动力资源供需比达到1.5∶1以上就比较理想。据分析,我市劳动力资源出现下降是由于国内省内的不少企业仍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导致劳动力资源出现就近就业的现象,这对于我市的劳动力资源有分流的作用。此外,工资水平差距不明显也是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劳动力密集型及服务行业的工资水平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水平有一定差距,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仅存在200至300元的差距,这样的差距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进入我市。市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建议:用工短缺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和工资状况的综合反映,是市场调节的结果。随着我市“翔安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同安同集高科技产业区”和“思明区软件园二期”等重点开发区的开发,劳动力资源紧缺的问题将逐渐突出。留人关键就是留住他的心。建议今后的就业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让企业认清当前的用工形势,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强收入的吸引力。另外,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异地招工、订单输出劳动力的方式,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解决企业的缺工问题,同时通过不断改善用工环境、劳务条件,加强培训工作,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差距,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来厦就业,为稳定我市的就业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专家建议:就农民工这个群体来说,由于2003年以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扶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务农的比较收益上升,而城市房租、交通、消费等生活费用上涨,工资水平却上升幅度不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工回流。另外,区域经济竞争加剧,长三角的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的涌现以及中西部开发,对全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哪个区域能给从业人员带来丰厚的报酬,人力资源就往哪里流动。例如,2004年以来爆发了“民工荒”,长三角的综合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珠三角30%左右的技工都转投长三角。2006年珠三角用工缺口达250万,今年开春,仅深圳一地普工短缺就超过30万。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存在随意破坏心理契约的现象,导致员工满意度下降,主要表现为:员工对企业雇主的信任度减少,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减弱,辞职率高居不下。鉴于此,我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着力构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使组织与员工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心理契约。事实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应增强合作博弈的观念,意识到社会互惠行为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马上评论

  留不住人,最终受伤的是企业

  龙劼

  几天前,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称,目前青年已占全世界失业大军的一半。看来,现在中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难已成了全球性问题。几乎与此同时,在上海进行的一项4000户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另外有一个数据:发达国家,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以上几个数据两相印证,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似乎更加艰巨,因为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不愿到企业,更别提当工人了,那似乎低人一等。专家对“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的调查结果解读为“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乃是我国企业人才开发存在问题。由于改革不到位和制度不健全,人才在政府、事业单位就业感觉风险小、有保障、有地位等,而在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的企业就业感觉风险大、缺乏保障和社会地位,而且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行为十分普遍,人才自然就往政府事业单位流动。这就不难理解人事部的统计数据: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在与一些民营企业主的对话中,记者感受到他们一方面哀叹:“21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着排着长龙的求职大军时又有“世界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的是”的蔑视心态。正是这样的矛盾心态导致很多企业既想留住人才,却又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制度。员工的心自然就很难安下来。这点我们从偏高的做从业人员流动率就可看出端倪。而2006年的劳动力资源首次出现下降,相信也应该给我们的企业敲一记警钟,假如劳动力资源供需比持续下降到1以下,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将招不到人,那最终受伤的将是企业自身。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独到的研究,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被誉为西方经典激励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我想,不管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员工,都会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企业要想留住人,就要在满足员工这五层次需求上下工夫,不仅要给员工合适的薪水,还要提高他们的福利和保障水平,解决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后顾之忧,更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尊重员工,给他们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做,表面上,企业是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可是得到的将是稳定的团队和更高的效益。

  (本调查感谢厦门决策资源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调查话题,请您推荐

  如果您有什么好的调查题目或者对我们的选题有好的建议,欢迎给我们报料:报料电话:5583333或发电子邮件至:gzdc_2006@163.com。您也可登录厦门网www.xmnn.cn,在主页中部的“在线调查”栏目,点击“调查话题,请您推荐”进入论坛报料。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心晖

  实习生 宗满意 通讯员 郑朝旭 吴丰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