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女子笄礼成人仪式 |
西部网讯(记者 常宇江)昨日(4月15日)上午,在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行的"上巳节"汉服成人仪式上,
60多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庄严地为一位年轻女子完成笄礼(成人)仪式。随着祓楔祈福活动在赞礼官的唱礼声中开始,与到场的所有游客感受祓楔祈福的礼仪,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
《华商报》报道:西安再现古代女子成人礼 活动总导演称借此推广汉服文化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公主级别的成人礼
一小时后才算结束
昨日上午10时,走进大唐芙蓉园的仕女馆,似乎时空穿梭回到了古代,一群身穿古代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在复原着现已消失的古代一种礼仪———“女子笄礼”。这种古代服装正规的名称叫“汉服”,复原的礼仪是古代的女子成人礼。
古代少女在14岁后就步入成人之列,标志就是行成人礼。3000年前,这种礼仪在华夏大地上犹如春节、端午一样普遍,宋末逐渐消失,如今,飘逸的汉服又逐渐在一些爱好国学或者喜欢汉服文化的人们中间流行,为了推广汉服文化,西安一民间组织复原了这场女子成人礼。
昨天行礼的三个女主角并非都是14岁,但礼仪过程却和古代完全相同。行礼会场的正中摆放一张香案,香案上供奉一幅轩辕黄帝的画像,香炉里飘出的熏香让会场充满了一种神秘和庄重的气氛。上午10时,随着“赞礼官”一声“开始”,悠扬的古琴声中,三名少女鱼贯进入行礼会场,跪在香案前的垫子上接受行礼,少女的父母们则端坐在他们身后的观礼椅上,注视着会场上的一切。
古代有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但在昨日的成人礼上,繁琐的步骤,足可看出古人对成人礼的重视,三名少女在主持人的指引下,先将手在铜盆中洗干净,长发被梳成发髻插入发簪,随后,少女们起身加上一件衣服,并在向父母行过叩拜大礼后,喝完递上的礼酒,同样的步骤一共重复了三遍,一个小时后整个成人礼才算结束。
在西安市博物馆工作的孙黎一直都是汉服的爱好者,昨日的成人礼中,她扮演的是主持人,行礼中的名称叫“正宾”,“古代的少女成人前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头发,成人前,一般都不会有发髻,留的叫做丫髻,就是头发两边简单地束起。”昨日的女子成人礼在古代并非所有人都能享用,因为从洗手到插发簪、加衣服一共进行了三次,“发簪越来越精致,服装越来越高贵,这是一场公主级别的成人礼。”
老总穿汉服“跑腿”
母女穿汉服“争俏”
成人礼结束后,上午11时许,在公园里靠湖的一块空地上又要开始一个祈福仪式,“正宾”拿着一根新折的柳条沾上清水,在接受祈福人的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这个活动有些混乱,倒很迅速,因为在没有了刚刚成人礼的气氛约束后,很多人都找来朋友给穿着汉服的自己拍照留念。
参与者中,30岁的宋刚毅是西安中奥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但这一身份在参与者中鲜为人知,因为,昨日参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通过网络联系。穿着一件灰色的“粗布”汉服,架着一副眼镜,其貌不扬的宋刚毅时常被人叫去帮忙照相,挥舞着宽大的袖子,他便乐呵呵地前去帮忙,只有穿在他身上的衣服和别人的有些不同,“一般一套汉服制作费用在两三百元之间,我这件是亚麻的,在四百多元”。
举行成人礼时,端坐在家长座中间的李先生夫妇接受了三名少女的叩拜,但少女中并没有他们的女儿,“端着铜盆的是我儿子”。50多岁的李先生说,自己的儿子正在读研一,因为女朋友喜欢汉服,儿子也开始穿汉服。看着儿子趁活动空隙远远地给自己打招呼。李先生的老伴告诉记者,儿子和女友身上穿的汉服是她亲手做的,“儿子在网上将汉服的图片下载下来,我再给他缝制”。
趁中午休息时,穿着汉服的爱好者在公园中游玩,显得格外扎眼,不少游客以为是从公园里租赁的服装,上前打听花多少钱可以租到。18岁的大一学生刘璟是昨日上午接受成人礼的一名“少女”,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汉服并迷恋上后,她立即拥有了好几套汉服,随后,妈妈成了她的发展对象,也成了一个汉服迷。昨日在公园里,母女俩的汉服打扮引来不少回头率,短短的休息时间,两人换了几次服装,“平时在家臭美的时候偶尔穿一下,今天借机也让它们都晒晒太阳”。
下午2时许,在公园里的一条小溪边,十几名穿汉服的男女临溪而坐,放着一个小酒壶的托盘在水中缓缓漂动,大家玩起了古代文人最风雅的一种游艺活动———“曲水流觞”,在溪水源头放下一个托有酒壶的托盘,顺水而下漂到谁的面前,要站起来行一拜礼,饮酒一杯,并吟诗一首,吟不出来的,要罚酒三杯,并表演一个节目。
当所有活动都结束时,已经是下午4时,而这次活动的总导演,网名“老狐狸”的老胡却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想借助这次活动,推出或者说复兴我们的汉服文化,人们看到和服想到日本,看到西服想到欧洲,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而且很美丽”。(记者 张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