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上演的枪杀案悲剧震惊了美国,震惊了世界。在血案背后,深为世人诟病的美国“枪文化”再次成为世界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在美国,除了《纽约时报》等少数媒体外,一般舆论却对此缄默不言,个别媒体甚至对“枪文化”的批评者反唇相讥。
和以往的校园枪案相比,“4·16”枪案更令人深省。血案发生前数周,凶手未费周折便从枪械店中买到了一把可以一次装填15至17发子弹的手枪。这清楚地表明,美国校园频繁发生枪击血案与美国枪支泛滥存在着密切联系。
“枪文化”在美国大行其道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早在200多年前的独立战争时期,最先来到北美大陆的新移民,主要就是依靠民兵组织,自备枪支弹药,推翻了殖民地宗主国的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后,美国认可了民众拥有持枪自卫的权利,并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从法律上保护“持枪权”。美国全国目前有3亿人口,民间的枪支超过2亿支。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美国现在每年有3万多人死于与枪支有关的暴力行为。
尽管“持枪权”存在的合理性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但真正挑战这项沿袭了200多年的“宪法权利”又谈何容易。再加上美国最有权势的政治游说集团——全国步枪协会强大的游说力量,任何试图加强枪支管制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有关加强枪支管理的各种法案,在深谙政治游戏规则的利益集团阻击下,大都中途夭折,少数成功闯关的,只是小打小闹,无关痛痒。1994年通过的一项禁止持有进攻性枪支的法案算是有些力度,但早在2004年便寿终正寝,失去法律效力。
“持枪权”问题曾是民主党与共和党争斗的重要议题之一,结果民主党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4年,民主党主持国会通过禁止持有进攻性枪支的法案后在选举中失利,反对加强枪械管制的共和党乘机在40年后重新掌控众议院。1999年哥伦拜高中校园枪击案之后,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以参议院议长的身份投票支持一项限制某些枪支的法案,美国政治分析家普遍认为,此举成为戈尔在次年大选中落马的原因之一。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遭刺客枪击而幸免一死,作为“受害者”的他对禁枪有如下“谬论”:“我反对禁枪。因为,在当今科技发达年代,枪极易制造,也就极易搞到。如果颁布法令禁止携枪,那么,好人就会无枪;而坏人则仍会秘密搞到枪。如此一来,一旦坏人侵犯好人,好人就会缺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极重要手段——枪。就是说,好人会变得更容易受坏人伤害。”保守色彩浓厚的《华尔街日报》在18日的社论中断言,任何控制枪支的努力在美国这样一个私人拥有两亿多枪支的国度都将注定失败。美国舆论的这种无奈和政界人士近乎残酷的缄默,无疑加剧了校园血案的悲剧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