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调解,没落还是复兴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长河》中,橘园主人腾长顺遇到保安队长的勒索,想到的办法是委托亲家——当地的商会会长居中调解。最后,以十担橘子的代价保住了整个橘园。

虽然吃了小亏,但腾长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他能想象到解决纠纷的方法也只有这些,他不会想去与保安队长对簿公堂,更不会理直气壮地找这些“武装同志”讨个说法。

  ——尽管这只是小说中描写上世纪20年代湘西的故事,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遇到纠纷,找到一个居中的“第三者”进行调解说和,依然是传统的选择之一。

  但近年来,调解这一解决纠纷的古老机制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乡土社会的解体、调解威信的缺失,调解质量的下降,使得人们对这种做法渐渐丧失信心,随之而来则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诉讼。

  下降的调解

  统计表明,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调解依然是中国人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自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的纠纷,呈现下降的趋势。

  司法部人民调解处处长王学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1980年至1985年的六年时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4200多万件,平均每年600多万件,相当于同一时期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数量的10倍。但到2005年,通过人民调解,仅为448万件,与人民法院一审受理的民事案件总数436万件基本持平。

  “愿意找人民调解员来解决纠纷的人逐渐减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副会长杨荣新说:“很多人发现,调解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并不强,只要有一方反悔,随时可以再提起诉讼,而之前的调解只是白白浪费精力。”

  实际上,长久以来,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没有复杂的程序,只要矛盾的双方达成妥协即可,这的确开启了纠纷解决的方便之门。但缺乏相应的约束效力,也成为人民调解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宁肯花上高额的诉讼费和律师费,也要获得具有强制力的法院判决书,尽管前者是免费的。

  来自中国法院网的数据表明,1993年北京市法院一年审判案件7万件,到2004年已经突破30万件。诉讼激增的同时,是法官压力的增大,一线法官的年均审判案件由31件增加到167件。一些法学专家惊呼说,“中国进入‘诉讼爆炸’时代。”

  一些人将人们更愿意用起诉而不是调解来解决纠纷,归结为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并不这么认为,“没有人愿意花费高昂的代价进法庭,除非这对他们有利,人们愿意诉讼而不愿调解,更应该反思的是,调解制度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满意?”

  68岁的王志仁记得,自己在1990年刚刚当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章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时,一年调解的纠纷有30起,但现在,一年只有三四起。“村民们更实际了,一般邻里纠纷越来越少。真正发生涉及个人利益的纠纷时,调解也很难解决。”

  削弱的权威

  在传统中国,大多数从事调解的人,都有一定的“身份”。或是家族长辈,或是地方士绅。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尽管产生矛盾,但是顾虑到日后交往的需要,多数人不愿意就此决裂,而双方都熟识并认可的中间人,则成为调解得以成功的实施者和保障人。但现在,随着流动性的增大,“熟人社会”不复存在,这样的“权威”人士也变得越来越罕见。

  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地区治安、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的调解员欧阳明琪,自2005年4月到如今,已经调解了300多起纠纷,但在涉及纠纷的这数百人当中,没有一个是原来认识的。他感慨说,要调解别人的纠纷,最难的事情是让双方都来相信一个陌生人。“无论对谁多说几句,就会有人反驳说,你为什么老向着对方说话?”

  这并不能看作是调解员的尴尬。相比于20年,甚至10年前,调解员面临的不仅仅是纠纷对象的巨大变化,就是他们所依赖的组织机构,也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项统计表明,1990年,中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有102万个,到了2005年,只剩下84万个左右。仅仅是因为一些企业改制破产,10年间减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就有4万个。

  “过去的调解,可以凭借家族权威,或者组织的权威,现在,则更多的依赖个人的威信。”杨荣新说。

  对此,王志仁深有感触。他记得,过去村民之间闹矛盾,口头禅是“走,上大队说理去。”而现在则是,“王书记,你给评评理。”由于处事公道,年纪较大,近20年的调解经验,已经让王志仁充分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但仍然有许多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的调解难题。“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什么人能全都说了算的。”

  质量的忧虑

  杨荣新自19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人民调解制度,到过多个省份进行过调研。曾经一年,他到了广西,一个调解委员会主任告诉他一个案例。当地有两个村民谈恋爱,已经生活在一起。后来女方怀孕,但男方却怀疑孩子并非己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男方主动分居,女方则找到调解员请求帮助,并声称如果调解失败,自己就跳江。

  无奈之下调解员找到男方,但男方并不认可,提出要求,除非女方敢在正月十六中午十二点跪在村中神庙前赌咒。调解员为了劝和,要求女方照此办理,女方果然答应并照做了,两人最终和好。

  调委会主任询问杨荣新,这样做调解到底对不对。杨荣新回答,结果好,但做法不提倡。“很难要求每一个调解员都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但正是这批热心公益的人支撑着人民调解的根基。”

  实际上,在全国500万左右的调解员中,具备专门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士寥寥无几,统计显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调解员近200万。而低素质的调解员,也正是导致调解质量难以保证原因之一。

  “过去有很多做法,调解不是出于自愿平等的原则,而是为了完成政治指标,进行‘和稀泥’式的调解,从而导致调解质量存在严重隐患,调解结果反反复复,反而浪费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

  一份有关人民调解的调研报告曾列举了一个案例,当地村庄两户人家打架,其中一户被打伤,花费500元医药费。调解员居中调解,原本两户都不同意和解。调解员对被打者说,对方愿意100%赔款。而对打人者说,医药费花去了1000元,你只需付一半即可。在这样调解下,双方同意和解。但随后,双方得知真实情况后,又起纷争。

  当然,这仅是每年数百万件纠纷中的一例而已。在北京六里桥治安、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调解员欧阳明琪和李忠目前的调解成功率为96%,且没有一起经调解成功后,再到法院另行起诉的。但有着大专毕业学历的他们,在整个调解员群体中,只是少数。(记者/孙展)(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杨荣新 | 王志仁 | 矛盾 | 万个 | 王建勋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