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休假制度?
人民网 王若谷
中国人的长假“黄金周”制度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大多数中国人在经历了兴奋、抱怨和无奈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后,开始理性地面对这个“悠长的假日”。
中国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始于1999年,当初政府的用意是扩大就业和拉动“内需”。
“黄金周”让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拥了集中休闲的时间,于是,在国内曾经掀起了一股“假日经济”的热潮。据统计,中国超过10%的旅游者是集中在这3周里出游的。从未享受过长假的国人几乎在这一时期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和前所未有的热情。
但是,伴随着“黄金周”的实行,随之而来的拥挤、事故、服务质量打折、景区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每年黄金周交通、门票、旅馆、餐饮都涨价,黄金周刚过,我们的统计和旅游部门就计算出经济收入。黄金周引发的问题,首先是这种大规模群众运动式的旅游方式,导致经济运行秩序反常,对旅游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污染和破坏,旅游质量下降,游客怨声载道;而且这种消费行为相当短暂,节后旅游设施大量闲置,旅游从业人员大批下岗,反而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不久前曾经对18个区县1685位市民进行的随机电话调查显示,2005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78.1%北京市民不愿出行。拒绝出行者的理由是“节日期间人多拥挤,不能达到旅游放松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八年之痒何时止?长假之痛能否休?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长假制度,重新规划假期经济,合理分流假期人群。既要让人们走出来安心消费,还要考虑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因素,这样的假日制度,才更受人民群众欢迎,于国、于民都有好处。我认为,“五一”、“十一”放假一两天就可以了,可以规定请无薪假期,只要走得开,又希望出去玩的,就可以多请几天假期,而没有必要全民放假。建议取消十一、五一两个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七夕和中秋四个国定假日。一来传承传统文化,二来增加亲情,让中化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这样也可使全年假日分配比较均匀,对社会各方面没有大冲击,又照顾了各阶层的需求。春节假期也可以分为两次:一次是除夕初一(5天),另外一次是元宵节(2天)。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现都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人为制造紧张,人造“繁荣”,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大跃进”。某位教授预测,五年內“黄金周”将寿终正寝。我以为,何必等五年?拖五年?希望有关部门领导勇敢地面对现实,现在就取消“黄金周”,目前还为时不晚! (编辑:付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