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第一个支持去垦荒 |
《新闻调查》——《青春·记忆》
总制片人:梁建增 孙克文
制片人:张洁
编导:郝俊英
摄像:李季 金光宇
录音:刘昶
解说:姚宇军
非线编辑:刘涛
统筹:张海华
助编:王娟 李静
播出主管:杨明泽
责编:赵华 王绮冰
制作主管:张步兵
合成:陈越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杨华 50年代北京垦荒队队长
侯隽 60年代知识青年代表
郑奇宝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许海峰 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
刘宝平 北京东升方圆农业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强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解说:五四青年节这天 ,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榜样。
同期:杨华发言
杨华:我是杨华,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
解说:52年前,杨华和他的伙伴们引领了一项事业的开端。2007年4月,杨华老人的在家里,给我们展示了当年垦荒出发时的队旗。
杨华:这是在我们垦荒队出发的欢送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亲自把这面旗交给我,我们打着这面旗向荒地进军的。
解说:多年来,杨华一直把这面的队旗珍藏在身旁,而对于他来说,那段岁月也留给他太多无法抹去的记忆。
记者:我看您这个手,现在很多都裂开了,这个是那个时候……
杨华:这个是刷房子,刷墙,因为那儿的气候,完了以后,让石灰烧了,从那儿以后,就这样,特别是一到冬天,就裂。
记者:这都多少年了呀?
杨华:这些在我身上,说实在的,无所谓的事。
解说:岁月流转,对于杨华来说,他的青春、汗水都留在了黑龙江那个叫共青农场的地方。
记者:当年垦荒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
杨华:就是粮食短缺呀,挨饿,没粮食啊。
解说:出生于1932年的杨华,曾历经苦难也已感受新生,垦荒前,他是北京市石景山黄村乡的乡长,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困难让他有了愿望。
杨华: 1954年,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了黑龙江省,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发,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了,我说能不能让我去到黑龙江垦荒。
记者:是真的想去吗?
杨华:我是真心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人民负责,想解决粮食问题。
解说:当时的杨华不仅已经担任了乡里的行政职务,而且已经有了已经一岁多的儿子。
记者:家里那时候愿意让你们去吗?
杨华:我首先跟我爱人说,我说我要到黑龙江去垦荒了,我爱人当时就说,你上哪儿我上哪儿,所以说支持我去垦荒,首先第一个是我的老伴。
解说:1953年新民主主义共青团二大召来,党中央号召青年根据青年特点开展活动,面对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团中央开始考虑组织青年垦荒队。杨华为首的五名青年成了最初的垦荒队员。
记者:那你们的力量有多大呢?
杨华:胡耀邦接见我们,当时胡耀邦就问我说,你需要多少人,我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你是不是先给我们60人,胡耀邦同意了。
解说:1955年的8月30日,团中央为杨华带领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召开了场面宏大的欢送会。
杨华:就是欢送我们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的决心,有一条困难我们克服一条,有两条克服两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就是这样表的态。我们有一支歌,就是垦荒队之歌,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冈,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地方。
解说:杨华带着北京的名青年奔赴东北垦荒,他们也向全国的青年发出了倡议,在向荒原要粮食的日子里,垦荒队员付出了血的代价和满腔的激情。
记者:当时到了萝北是个什么情况啊?
杨华:到黑龙江江沿上,我们使温度表一试,零下44度,一个叫周俊的,他把脚丫子冻疼了,冻僵了,已经冻白了。完了以后呢,放在那儿那个大铁炉子上烤,这一烤不要紧呐,这么一脱鞋,这么一脱袜子,把十个脚趾头盖儿全脱掉了。我就跟周俊说,我说周俊,今天你把鞭子交给我,我赶着车,你把脚包上,拿皮袄包上。你坐着车,站在那儿看着我,看了我半天,完了以后问我说,杨华你说话算数不算数,我说算数,他说你在团中央的欢送大会上你替我们怎么表示的决心。我说记得,我说有一条克服一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他告诉我杨华,我这不是才一条吗。拿鞭子一摇,把车赶走了。
记者:为什么当时大家这么大的决心啊?
杨华:为人民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种指导思想。
解说:在杨华带领下的北京垦荒队,第一年就开垦农田30多公顷,后来又陆续有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垦荒队伍,共青农场的事业越来越壮大。在北京垦荒队的倡议下,上海、温州等全国的很多地方的青年都走向了荒原的战场。青年垦荒队为国家建国初期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城市的青年也在用火热的才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青年突击队”成为那个时代与“青年垦荒队”同样闪亮的群体,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那个时代的青年勇敢挑起了对于国家责任和担当。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