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我的小岗村兄弟(组图)

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恰值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相聚茅草屋中,在当场写下的一纸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18个农民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

  浓夜里,插在墨水瓶中的细小灯捻上火花如豆,却照亮了由此发端的中国农村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大包干”改革的宽广征程。

  这份按满红手印的字据现藏国家博物馆,馆藏号:GB54563,一级文物。

  “带头人”今天在做什么
严俊昌

左起:严学昌、严宏昌、严立华

  江淮4月天,明媚的春光尽情倾洒在小岗村头牌楼上,倾洒在由此延伸两公里的村中央水泥路“友谊大道”上,小岗村农家都坐落在这条由张家港长江村援建的道路两旁。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前来,看到的是一条雨后泥泞的村道,几年后变成了笔直的砂石路。如今这条路旁,有粉刷整洁的小岗村小学,有村民新建的两层小楼、百货商店。再往前走,是两年前省、市、县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大包干纪念馆”,然后通到一大片隆起的蘑菇大棚。


  听说我千里远道而来,小岗村18户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来了、关友江、严学昌、严立华来了,第二天,严俊昌也来了,我还到了严付昌家。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面容没有多大变化,当然岁月的刻痕是免不了的。昔年初见时,他们一个个身穿旧中山装,脚上的解放鞋沾满小岗村略带红色的泥土。而在今天,我面前所有“带头人”的上衣都是休闲西装,不过质地和裁剪不同,个别人的皱皱巴巴。相同处是他们全都不系领带,全部足蹬皮鞋。如今的小岗村“友谊大道”初具城市马路模样,设专人每天打扫,行人不必再担心皮鞋挂泥了。

  我是上世纪“上山下乡”大潮中的一个“知青”,我的青春倾洒在农村,真切感受了改革开放、实行“大包干”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每隔两三年,我都要千里远行小岗村,验证这个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发源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我却是头一次前来,小岗村变得有些陌生了。

  岁月已经送走了我曾熟悉的6位“带头人”:严立富、严家芝、严家其、关延珠、关友章、韩国云。健在的12位兄弟,大部分年过60岁,年高者已过古稀,最年轻的严美昌55岁。他们渐渐从陇亩阡陌中淡出,大都把承包土地转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有出租给葡萄示范园或养猪场的。我问:如今“带头人”都在做什么?

  寒暄之间,3辆大旅行车风驰而来,径直停在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大包干”纪念馆门前。车上下来200余名南京游客,专程参观“大包干”的故乡。

  听得一声呼唤,严宏昌和关友江马上走向纪念馆。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是名誉馆长,18户中的积极分子关友江是现任副董事长。开馆近两年,数万游客前来,他们希望在馆里和“带头人”合影。要是在馆内餐厅订餐,“带头人”走上前向游客敬酒,必定是欢声四起。

  小岗村的旅游起步了,逐渐成为“带头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收入的一部分。

  “红手印”们说“富裕”
严宏昌的家

  当年按下17个手印和3个印章的字据,现藏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
如今村里的待客菜

  与小岗村兄弟相聚,“富裕”是永远的话题。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就在这年,20户人家的小岗与相邻自然村大严村民组合成新的小岗村。如今,小岗村有112户人家,486人,劳动力190余人,耕地1800亩。

  活泼的严宏昌对我说起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他说的是实情,我确实见证了上世纪后20年小岗村人为实现富裕的左冲右突。开头他们拼命种粮,1980年产粮22万斤,人均收入420元。干到1990年,产粮48万斤,人均收入630元。90年代他们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种过花生养过猪,均因商品率太低无法形成优势产业。他们也不断试图与外界合资兴办小型企业,没料想屡兴屡废,到头来没干成一个。就拿严宏昌来说,他大概是18户“带头人”中最活跃的一个,办过米面加工厂、食用菌厂,当过“总经理”。现在,他在自家院后养起了3000只雏鸡。

  络腮胡子老会计严立学说:“眼下我家6口人,有3亩葡萄地,儿子在外打工,吃喝是不愁了,愁的是发展不快,富裕谈不上。”对他的话,当年用自家草屋做秘密会场的严立华连声赞同。

  今年的小岗村人收入多少?省派干部、村支部书记沈浩说,测算下来,这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幅明显了,2004年3500元,2005年4000元,去年能有5000元,在凤阳县居于较高水平,还不包括由上级和外地援建的基础设施。

  严宏昌等人听了说,恐怕没有那么多吧?但他们也没说各自年收入究竟有多少。不过他们都证实,彩电早已普及,12户带头人还在今年春节获赠机顶盒,由此能收到几十个电视频道。另外,家家都有拖拉机,干活不像以前那样满身泥土了。

  健在的12个带头人得到的还更多些。两年前,安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他们捐赠每人每年1200元的“养老补助”,直到历史见证人离世为止。两位核心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则分别有600元左右的补助。如果他们到“大包干纪念馆”参加活动,还可以得到一些报酬。

  我随后见到了老朋友严俊昌,他今年66岁,头发变白了,身上的西装要比别人挺括。他对今天的生活感到不太满足,带我到家里看了看。房屋外观尚好,家具乏善可陈。原来,他把自己原先住的两排砖瓦正房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和老伴住到前门的两边。他有6子3女,前些年,着实为儿子们盖房出了力。我对他说:“老严,这是你自己为儿为女出钱出力的结果。”我还提醒说,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小岗,我们一起在你家土墙前的合影还在呢。

  严俊昌说:“其实,自己住得平常点没什么,就是没有把小岗村搞得富裕起来,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展望新新小岗村人
大学生们来村里种蘑菇,左起:王中华、苗娟、周盘龙

  马顺龙供稿

  老一代带头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倾洒了全部汗水,他们仗着那一串红手印将贫困和饥饿永远逐出了小岗村。你还指望他们挥手之间掘地生金,再造新的财富大厦吗?

  从严宏昌家的庭院里开出一辆帕萨特轿车,33岁的严余山开车让我好好看看小岗村。父亲严宏昌按下“大包干”手印的时候,严余山才5岁。从那以后,全家过上了温饱日子,他就在小岗村的土地上长大了。

  严余山说,初三那年,我18虚岁,老师让同学们写作文,我就写了《18岁的感想》。我写道,父亲在一纸契约上按下要大包干的红手印,如果出事,大家抚养他的孩子到18岁,这个孩子就应该是我了。如果真的“出事了”,今年我18岁,将是别人而不是父亲把我养大的。我的父辈真幸运,红手印打开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父亲亲手把我养到了18岁,我感到幸福……这篇作文感动了老师,他说这些话都是从我心里说出来的。

  其实我的话没有说完,父亲把我养大,那么我呢?我要对得起父辈,把小岗村建设起来。我初中毕业后不久就到上海打工去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回乡,想办大规模养鸡场,光是学习笔记就写了20多万字。结果市场没有打开,项目失败了。

  我又去了广东打工,一去七八年,搞电子元器件,终于有了一些积蓄,又回来办厂,还是不顺利。2002年,我去了上海,慢慢地在电子节能器材上有了起色,把家也安在上海了。这时候,有朋友打算拉我到浙江办厂。我去了一看,那里条件不错,就打算去,汽车还在那里上了牌。就在这时候,就是去年5月,沈浩找我谈,希望我回乡办企业。我觉得沈浩说得有道理,生是小岗村的人,我对小岗村有责任有义务,应该回来,而且小岗村的基础条件也好多了。去年底我又回来了,打算在村里投资办厂,生产节能电器。现在,我已经把家从上海搬回来了……

  严余山侃侃而谈,条分缕析,把经营理念、市场前景以及可能的风险一一道来。他有过失败的教训,如今是卷土重来。他可能成功,也可能再失败,但只要小岗村的土地上总有前赴后继的创业人,在这片田野上,希望终将高高放飞。

  与前辈不同的是,今天的小岗村人大部分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准,大学生的身影也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这就是一种能量的蓄积。

  “友谊大道”的尽头,是一大片茅草覆顶的蘑菇大棚——15户人家建起了200个大棚,3个将于今年夏天毕业的大学生,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建了9个蘑菇大棚。

  今天的小岗村,特别欢迎大学生到这里来创业。第一批3个大学生,两个女孩苗娟和周盘龙来自安徽科技学院微生物专业,男生王中华学的是市场营销,都成了小岗村双孢菇种植专业户。他们去年春天来到小岗村建棚,到目前已经收获了一季蘑菇,苗娟大棚的效益名列种植户第二。去年11月,新来的大学生种植户王中华当选小岗村双孢菇协会理事长。

  可惜我没能当面采访到他们。3个大学生来小岗村种蘑菇已经名传遐迩,眼下王中华到北京开交流会去了,苗娟和周盘龙回校写毕业论文。我只见到了苗娟的父母,他们正在女儿的蘑菇大棚里忙碌。本来,他们是从老家淮北赶来规劝女儿的,女儿从农村上大学不容易,怎么又回了农村呢?但是女儿决心已定,很快使心疼小女儿的父母改变了主意,索性紧贴着女儿的大棚搭起一个简陋小棚栖身,帮助女儿照料大棚里的蘑菇。

  对大学生前来小岗村种蘑菇,当年按红手印的老“带头人”们并不怎么理解。他们当着我的面议论说,对这玩意儿不懂行,觉得不好种,也不好卖,几天卖不掉就不好办了。但他们对大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小岗村感到满意,认为今天的小岗村充满吸引力。

  新小岗村人的探索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身后是蘑菇大棚

  很多人以为,小岗村的故事是应该这样发展的:大包干带头人在寒夜中秘密盟誓,按下红手印决心杀出一条生死路。结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大力支持,几年间星火燎原,全国响应。接下来,小岗村人乘胜前进,改天换地,兴办乡村企业,产品畅销四海,18户农民过上了令人炫目的富裕生活……

  许多时候,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毕竟不是一回事。统计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小岗村人一举越过温饱线以后,经济发展逐渐减缓,几度徘徊,发展势头向前,但是富裕程度不高。

  小岗村地处江淮大地浅缓丘陵之间,灌溉用水天然不足,2002年一场大旱就使全村减产五成左右。千百年来传统的一麦一稻耕作,决定了小岗村人生产的局限性。过去,这里交通困顿,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千百年来,小岗村何曾出过像样的商人。小岗村又是凤阳的缩影,自从出了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江淮之间饱经战乱,水旱交替,农民勉强糊口,直到改革开放,小岗村没出过一个大学生。

  20世纪90年代,小岗村人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引进过几家小企业,同时转移劳动力,先后有70多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当年按下“红手印”的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率先下水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摸准了第一块“石头”——“包产到户”,使农村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但是,他们没有摸准第二块“石头”——创办乡村企业,小岗村直到今天也没有一家稳固成型的企业。

  不光是小岗村人着急,从凤阳县到滁州市,再到省里、到我国四面八方,不知有多少眼睛在关注着小岗村,盼着它早日走上富裕路。10年、20年,在小岗村落地的各方支援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小岗村通了自来水、铺了路、有了程控电话,极大地改进了基础设施。不过,还有一个机制问题要解决,就像自来水,1997年通到了各家,一系列配套和维护没有跟上,没过多久就断水了。人们渐渐明白了,要使传统农民实现向现代化新人的转变,既要保持他们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勇气,还要克服千百年遗留的乡间龃龉、宗亲情结,使心胸阔大、观念更新,更要磨炼出闯荡市场的智慧,才能使小岗村变了再变,温饱之后再添富裕。

  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有外派干部来到小岗村,主持这里的领导班子,目前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就是在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应该说,他是新小岗村人。

  村头水泥铺地的办公室兼卧室里,40岁出头的沈浩已住了3年。农村生活和省城合肥完全是两码事,一日三餐就够他对付一阵的。沈浩的母亲年事高迈,女儿在合肥上学,更让他闪过犹豫的是身边同事一叠声地说,去名声在外的小岗村是容易干事的地方吗?但是,沈浩最终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小岗村,当起一群“带头人”的带头人。

  沈浩身边有川流不息的人,每年来到小岗村的记者以上千人次计,更不用说还有各层面参观交流的人。感谢他为我留出了时间,梳理3年来做的事情。除去协助完成“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的主要道路都硬化了,一条路已经贯通了101国道,另一条路正向北修筑,连通高速公路;村里的农贸市场建起来了,还有了卫生服务站,自来水和有线电视都通畅了,小岗村还有了一年一度的“葡萄节”。特别是建造起了一片农村社区住宅,使大严村26户人家住了进来,为调整土地创造了条件……

  村庄,是农村大地的最基层,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具体的。所以我能理解沈浩还来不及做好手里的事情,2006年底,3年任期已满,他该走了,而且接任人选已经确定。谁知道就在这时,小岗村人热情喷涌般地挽留他。这20多年,小岗村农民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现在他们分外器重沈浩,省长前来调研,小岗村人陈情挽留沈浩。这还不够,小岗村人又一次动用“红手印”法宝,在向上级递交的恳留沈浩的请愿书上按满了红手印!

  小岗村人的红手印是随便按的吗?今年1月,事情定下来,沈浩留下不走了,还要在有些凌乱的办公室兼卧室里生活3年。我在这里记下沈浩的两句话。一句是:“在小岗村,我受到心灵的洗礼。”还有一句:“现在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希望3年后我们再见。

  希望的田野上没有尾声
友谊大道两边有说不完的故事

  过去几次来小岗村,我从来没有在村里吃饭。一来村里没有饭店,二来大家都在田里忙碌,小岗村人家也不宽裕,怎么好意思到家里吃饭?

  但这回前来,我到老朋友严宏昌家里吃了一顿午餐。毕竟是温饱有余、仓廪富足,盖着二层小楼的院子里停着儿子的汽车,屋子里家具很普通,电视机、冰箱还是齐全的。“红手印”严立华、严学昌前来作陪,座中还有两位来自山东菏泽农村的朋友,他们时常前来小岗村观摩交流,早已经成了大家的朋友。新朋故友相聚,畅叙今天的小岗村。

  遥想600年前,挥戈拍马的凤阳农民朱元璋征战沙场,扫并群雄,定都金陵后没有忘记他父亲所居处的凤阳农家生活,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挥笔写道:“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里人缺食,草木为粮。”可是,任凭朱洪武奋发有为,他也没有改变故乡凤阳的贫困,他在凤阳兴建的中都城半途而废了。

  而在今天的凤阳,“草木为粮”的贫穷已是遥远的回忆。主妇段永霞端上了8碗菜,一盘咸肉炒韭菜,一盘切肉,余为豆芽、花生、蒜苗、豆角,农家菜蔬,天然本色。主人倒酒,那是泸州老窖,为久别重逢干杯。虽说是有客自远方来,但比起我首次来这里尝到的一捧花生,当然是不同的档次了。主人殷勤劝客,说今年春来风调雨顺,你看那麦田多漂亮!

  我发现身边的小岗村真是多色调的。这里的人憨厚、风趣,颇多抱怨又不断期望,既有争执也有领悟,仿佛江淮分水岭之间时晴时雨,又像厚实的大地上河渠纵横吸纳朝露晨风。这不就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吗?我眼中的小岗村看起来熟悉,但和过去相比,已经不一样了。

  傍晚,我挥别小岗村。随着暮色降临,“友谊大道”两旁今年春节前新装的22盏太阳能路灯一齐亮起来了,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小岗村。

  当前小岗村的基本数据(链接)
大包干纪念馆

留下当年一间草屋,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现有112户人家,486人,劳动力190人。全村初中文化程度85人,占人口的57%,高中、中专以上12人,占人口的8%。另有在校大学生2人,村中可以上网。

  实有耕地1800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为1070亩。目前人均3.8亩耕地。2006年,小岗村粮食产量130万斤。

  为了小岗村的发展,凤阳县于2006年11月8日成立小岗村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委书记马占文担任主任,县长范迪军为副主任。12月6日,凤阳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