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政

钱塘江大桥蕴藏中国工人智慧 建时屡遭日寇空袭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这里印证了工人阶级的辉煌

  翻开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人们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遗产,由此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从中国工业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一段社会经济发展史,一幕曾遭受凌辱和侵略的悲剧,一部不屈民族浴血奋战的纪实,一曲工人阶级发愤图强的凯歌……保护和利用中国的工业遗产在于传承历史文脉,帮助人们翻开以工业为标识的历史陈页,让人们在了解和追忆中,感受中国工业的百年沧桑与巨变,印证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辉煌。

  暮春时节,杭州一夜的缠绵细雨虽已歇息,但霪雨浸润后的钱塘江却被浓雾笼罩着。

  清晨,站在之江路向东远远望去,钱塘江大桥隐隐绰绰,像是有一种久远的隔膜。大桥上下虽晨雾缭绕,但难以遮掩这里曾有过的血火交融。江面虽雾霭蒙蒙,又怎能抹去钱塘江烽火当年。大桥无语,但缄默愔愔的它却刻满了岁月陈痕。

  雾是过眼烟云,桥是历史见证。

  (一)

  1933年3月,37岁的茅以升正在北洋大学教书。一天,忽然接到杭州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打来的电报和信函,邀他立即前往杭州共商筹建钱塘江大桥之事。

  杜镇远是茅以升唐山路矿学堂的同学,被称之为“中国铁路巨擘”,在铁路界是个“腕儿”。没几天,茅又接到留美同学陈体诚的来信。这位被誉为“浙江公路奠基人”的浙江公路局局长在来信中鼓动他:“我国铁路桥梁,过去都是外国人包办的,现在我们自己有造桥机会,千万不可错过……”

  翻开中国桥梁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国列强视中国为盘中餐,为抢掠中华财富后有畅达的通道,强盗们死死地把持了中国铁路桥梁的建造权。

  有例为证:济南黄河大桥德国人建、郑州黄河大桥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合建、蚌埠淮河大桥英国人建、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俄国人建、云南河口人字桥法国人建、珠江大桥美国人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血脉贲张的茅以升决心建造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现代大桥。他风尘仆仆地赶到杭州,见到了浙江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曾养甫非常信任这位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理基理工学院的桥梁专业工学博士,把设计、建桥大权交给了他。但曾养甫也坦诚相告:“我还把建桥资料寄给了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请他做一套建桥方案。”

  茅以升怃然,既然让我干为何还找美国人?曾养甫解释:“华德尔是铁道部的顾问。这样做,铁道部和华德尔就不会反对我们浙江建桥了,而且还可以利用他的招牌来筹款。至于用不用,完全可以再研究,我希望你们做的设计比他好。”此后,他私下多次过问茅的设计,惟恐出现闪失。为了得到财力支持,曾养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不久,茅氏与华氏方案均出台。华德尔设计的大桥是人行道、公路、铁路三种路面并行的单层联合型,造价758万银元;茅以升设计的大桥是公路、人行道与铁路分为上下的双层联合型,造价510万银元(完工后决算为540万,合当时美元163万元)。两份设计书拿过来一比,孰优孰劣根本不用说。待筹款也有了眉目,这位厅长大人才敢挺直腰杆对外宣布:大桥完全由我们国人自行设计。

  在中国桥梁史上,这可是首座啊!

  1935年夏,一位杭州籍的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临行前,他为没能亲眼目睹中国人自己建造钱塘江大桥而抱憾。20年后的10月一天,当他回到祖国,在火车上“第一次看见了茅以升先生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时,心情十分激动,感觉到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这位不胜欣忭的归国者名叫钱学森。

  (二)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上游有新安江、富春江,流入杭州市才叫钱塘江,由此再东流入海,全长410公里。钱塘江喇叭状的江口涌潮,是地球上独特的奇观,形成闻名于世的“钱塘潮”。

  “出郭游人不待招,相逢都道看江潮”。每年8月中旬,杭州人都争相去看钱塘大潮。尤其是8月18日这一天,钱潮更是“壮观天下无”。潮头壁立,咆哮而来,威力之猛足能把堤岸上1500公斤重的镇海铁牛冲到10米开外。

  钱塘江十分壮观但又凶猛异常,如遇涌潮与洪水相交,再有台风推波助澜,其威势让人不寒而栗。

  当年一外国桥梁专家虚妄诡诞地称:“中国人没有建造现代化大桥的经验和本领,一定要失败的。”

  茅以升经反复勘测后涤荡谰言:“在适当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从科学方面看,钱塘江造桥是可以成功的。”

  1934年4月,当时的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钱塘江桥工程处”,茅以升任处长。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了开工典礼,杭州各界5000多人参加,与其说是祝贺不如说是助威。“利国利民奠此万年基础;江南江北联成七省交通”。会场前牌楼两侧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国人的心声。主席台前一副1:100的大桥模型向世人展示着大桥将来。

  由于条件所限,直到翌年4月6日,大桥才开始正式动工。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西南的闸口,全长1453米。其中,江中16孔正桥1072米,北岸引桥288米,南岸引桥93米。上层是6.09米宽的双向公路和1.52米宽的人行道;下层是4.88米宽的单线铁路。

  大桥建成,不但可以把一分为二的“浙东”、“浙西”连成一体,还可把沪杭、浙赣、萧甬的铁路公路贯通,对整个华东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塘江大桥自打奠基那天起,就命运多蹇,历尽磨难。

  第一难便是打桩。修建桥墩,必须先将一根根木柱打进江底的石层里。不料,打第一根时,因为泥沙层太硬,打了两小时也打不进去。换了大锤,“咔嚓”一声,木桩断了,接二连三,桩桩如此。茅以升为此坐立不安。一个桥墩160根桩,15个桥墩何时才能打完?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一位小孩在浇花,喷出的水流把地上冲出一个个小沙窝。此景让茅以升豁然开朗。他把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找来一起商量,提出用“射水法”解决施工难题。就是说先用高压水直冲江底,待泥沙被冲出深洞后赶紧放木桩,再用气锤打,这样进度就快了。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因此,打桩由过去的一昼夜打一根,提高到打30根。

  再者就是建桥中的另外两大困难:一是涌潮和洪水;二是流沙。

  开工不久,工程就遇上山洪暴发。凶猛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把已经筑好的14、15号围堰全部冲毁,环环相扣的钢板桩围堰如面团般被大水冲得七拧八歪,几个月的心血和汗水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浮运沉箱是建桥的关键,沉箱不固定,桥墩就无法浇筑。一次,洪水愣是把600吨重的沉箱冲到了几十里以外,后来用了24条拖船才把它拉回来。

  沉箱不稳的问题解决不了,工程进度就会被推迟。铁道部和省政府催得又紧,茅以升心急如焚。已升任铁道部次长的曾养甫也着急上火地冲他发脾气:“告诉你,大桥造不好咱俩都得跳钱塘江,你先跳,我跟着你!”

  为寻找解决的办法,茅以升又把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找来,寻求对策。

  一位工人提出,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的混凝土锚,乘海水涨潮时把沉箱放下水,待落潮时赶紧让它就位。经过一试,难题终于迎刃而解,600吨重的庞然大物个个都乖乖地立在了木桩上。

  钱塘江大桥横空出世虽与卓尔不群的茅以升个人奋斗分不开,但其中更渗透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睿智和才干。

  茅公在1963年所著的《钱塘江建桥回忆》中专门写了《工人伟绩》一章:

  工人们的劳动确实是伟大的。桥工不比一般建筑工程,不但是在水上、水下工作,处处都有危险,而且全部都是露天进行的,不管风霜雨雪,都得工作……

  钱塘江桥的工人们发挥了集体智慧、集体力量,胼手胝足,战胜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个所谓不可能的“钱塘江造桥”工程。

  茅公不无感慨地说:

  工人们不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而且提出了不少技术改革意见。钱塘江的地质水文有很多特殊现象,尽管设计之初做过周详的调查研究,但在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估计的自然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亲临其境的施工工人,是很难以理解的,不理解就一定遇到阻力。钱塘江桥许多技术措施,属于尝试性质,特别在桥墩的基础工程上,其所以能尝试成功,就靠工人们参加的创造发明。

  在钱塘江大桥施工的两年半时间里,每天大约有770名工人在工地上,最紧张时能达950多人,整个大桥修建共用了703598个工作日。建桥的主要劳动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农民工。

  当年,茅以升曾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工程纪录片《钱塘江》。从片中可以看到,那时桥工们的劳动环境异常艰苦,全靠人拉肩扛。即使这样,工人们为大桥建设所提出的“创造性意见和办法举不胜举”(茅以升语)。

  (三)

  钱塘江大桥北岸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六和塔。借塔登高,凭栏可以远眺卧虹般的长桥。

  说来也巧,钱塘江桥四个字占了“金”、“木”、“水”、“土”四个偏旁,唯独缺“火”。建桥之初,大桥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欲征下联,始终无人应对。

  “七·七”事变后,日寇将战火蔓延到钱塘江,大桥自此沾上了“火”。

  1937年8月14日是淞沪战役的第二天。

  这天下午,茅以升和罗英等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水下30米深的6号桥墩沉箱里攻关。突然,电灯断电了,箱内一片漆黑,大家以为高压空气管也断电了,一种恐惧感油然而生。因为没有高压空气,水就会涌入沉箱,威胁几十人的生命。两分钟后水没进箱,众人才略感踏实。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后,电灯终于亮了。一位工人顺着梯子爬下来大声地说:“现在没事了,你们放心干吧!”茅以升不知刚才怎么回事,就跟他一起爬上了地面。上来后发现,四周空无一人,工地上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机器的轰鸣。

  “出了什么事?”茅以升问。

  “刚才空袭警报响了,大伙儿都躲进山里去了。来了三架日本鬼子的飞机炸大桥,扔了不少炸弹,幸好都掉在了江里。”

  “你怎么没躲躲?”

  “我是管闸门的,沉箱里有那么多人在干活,我怎么能离开?”

  茅以升为这位工人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的事感动不已,一直记忆犹新。他在后来回忆说:“没有这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确保安全,我们早就葬身江底了。”

  那年8月15日,上海《申报》登出一条惊悚的消息:

  日军于14日下午3时许,从台湾派重轰炸机11架飞至杭州投弹……

  那天,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上空,第一次落下了震悸人心的钢铁炸弹。

  但该报另一则消息又让国人兴奋:

  昨日下午四时,我机团炸日本旗舰时,敌机四架应战,激战一小时余,我机足能以寡敌众,全师奏凯而还,千万民众在弹雨下伫立街头欢呼,成为远东最光荣空战史之一页。

  应该铭记“8·14”,因为年轻的中国空军从此拉开空战的帷幕。

  这一天,中国空军共出动飞机76架次,分9批集中轰炸了停泊在吴淞口的日本战舰、公大纱厂、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弹药库、登陆码头等。

  当年茅以升或许不知道,正当他们在水底作业时,一位名叫高志航的空军大队长正带领梁添成、郑少愚等飞行员,在杭州的上空与敌机进行着激烈空战呢。

  首度出战的中国空军,将日本两个闻名于世的主力航空队装备最新的轰炸机消灭过半,在日本引起震惊,联队长石井义剖腹自杀。在延安,中共发表了《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一文。为纪念“8·14”空战,国民政府将这天定为“空军节”。曾参与过筹建中国空军的宋美龄,一生最爱佩戴的就是一枚空军胸针。

  面对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践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他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茅公在《钱塘江建桥回忆》里为我们记载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汗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工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发挥了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他们说,一定要把桥完成,支持上海的抗战。果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他们履行了誓言,完成了大桥,让火车通过,支援上海继续抵抗敌人侵略,达两个月之久。这次赶工,上有敌人飞机轰炸,艰苦更异于平时,他们不怕牺牲,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8·14空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报复,多次空袭杭州,给大桥工程增加了新的困难。

  茅以升率领全体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9月19日、20日,大桥的最后两孔钢梁装到了桥座上,大桥合龙了!两孔钢梁的安装只隔一天,这在中国桥梁史上是罕见的。

  1937年,世界上有两座著名大桥几乎同时问世。一座是美国施特莱斯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锁桥———金门大桥,另一座就是中国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两桥最终成为东西方的时代符号。

  为了保证大桥质量,茅以升对大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极尽苛刻。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颗螺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一根钢梁大约有1.8万颗螺钉,每一颗螺钉安装后都有专门人员逐个检查,在不合格的螺钉上记个记号,重新安装。茅以升自己也经常到建桥工地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桥上这28万颗螺钉,颗颗都能承载千斤重担。他要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建造的大桥不比外国人差。

  1937年9月26日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清晨4时,随着一声火车长鸣,大桥通车了。民众涌向大桥两岸,为在苦难和战火中诞生的民族钢铁桥梁而欢呼。

  (四)

  钱塘江大桥通车的时候,只准火车运行。为了让大桥免遭敌机轰炸,公路没向行人和汽车开放,并在公路上堆放了许多杂物,从空中俯视,好像大桥尚未完工,以迷惑敌人。

  但战事愈来愈吃紧。

  1937年11月13日,上海《时报》一条头条消息让人掩面而泣:“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中,艰苦抗御至前晚11时,终以工事被毁,无坚可凭,乃奉令撤退,我大上海完全陷入敌手……”

  凄婉苍凉中,上海沦陷。

  上海失守后的第三天,11月16日,南京工兵学校一位教官将一份“绝密”文件面呈茅以升。文件称,为防日军南渡,命令即日炸桥。刚刚建成的大桥就要毁掉,茅以升心如刀戳,如同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婴儿,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难民和车辆要往后方转移。他想,应该马上开放大桥公路,让其在殒殁消容前发挥作用。可埋炸药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一旦日军冲过大桥,谁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经过反复思考,茅以升决定分两步走。先让人把炸药放好,引线到雷管待命,待情况危急时,再点雷管炸桥。在这期间,大桥公路马上开放,让难民后撤。

  11月17日,大桥公路刚一开放,难民就像潮水般从北向南涌了过来。仅那一天,就有10万之众过桥,他们中没人知道,自己的脚底已布满炸药,遇火就炸。就这样,茅以升将炸桥时间推延了37天。这37天,不知挽救了多少生灵。

  12月23日下午5点,日寇骑兵已快到桥北,无奈,茅以升迫不得已下令炸桥。一声巨响,满江烟雾,刚刚落成89天的钱塘江大桥悲然绝世,茅以升的心碎了。在世界桥梁史上,建桥者亦炸桥人惟有茅以升。

  几天后,茅以升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

  12月24日,杭州沦陷,但几乎人走城空。

  有人统计,在钱塘江大桥建成后的89天里,经大桥运送的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就可再建5座钱塘江大桥。最繁忙的一天,铁路机车运行达300多辆次,公路汽车通过2000多辆次,更甭提近百万难民了。

  在战争年代,无“火”的钱塘江桥“火”事频频。大桥从问世那天起,就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塘江桥前前后后被炸了5次。当年建桥时只用了924天,可后来断断续续的修桥却用了十几年,直到解放后的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才算全面修复。

  到今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落成整整70年。在大桥50岁的1987年9月,茅公还曾来到钱塘江大桥旧地重游。两年后,这位“中国桥梁之父”驾鹤西逝。

  如今,几乎与钱塘江大桥同时落成的美国金门大桥,成为美国民众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骄傲,而钱塘江大桥亦已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中的绚丽瑰宝。

  从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史上看,中国工人阶级开拓了我国大型现代化桥梁建筑之先河;创造了“沉箱法”、“射水法”等建桥新工艺,表现出中国造桥人卓越的聪明才智;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大桥建成积极支援了淞沪抗战,并疏散近百万群众和大量的各种物资。

  钱塘江大桥永远铭刻建造者,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茅以升。

  “父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完了94个春秋。他为了祖国和人类的桥梁事业和科普事业奋斗了一生,爱桥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桥,倾注着他全部的心血、炽烈的情感;桥,凝聚着他巨大的力量、献身的精神。今年9月大桥通车70周年的时候,我还要来杭州,替父亲看看———那永不倒塌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的小女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接受采访时倾吐衷肠。

  从桥上走到大桥桥底,在北端西侧,有一块三角绿地,绿地中央矗立着茅以升全身铜像。大理石基座正面嵌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茅以升先生像”五个大字。铜像后面几米处,立有青色大理石碑一块。上面镌刻着1997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大桥通车60周年而撰写的《钱塘江大桥纪事》:

  钱塘江大桥创立于1934年,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主持的公铁两用大桥,故受到举国上下之称道与赞誉……

  环顾四周,这里草木葳蕤,雪松、黄杨、樟树随风摇曳,不远处的玉兰、杜鹃、迎春花、垂丝海棠在春风的吹拂下各显妩媚。先生塑像在静谧的绿丛中更显肃穆伟岸。

  站在茅公铜像前,望着他身后一桥飞架南北的杰作,让你不由得对这位艰危不辞,厥功尤巨的桥梁泰斗肃然起敬。

  本文结束前,茅公以升的一段铿言叩响耳鼓: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本报记者白青锋

  本文鸣谢

  国家文物局遗产处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

  镇江茅以升纪念馆

  茅以升之女茅玉麟女士

  (标题书法封友文美术设计李法明)  

(责任编辑:刘峰)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曾养甫 | 杜镇远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