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重庆晚报

大巴山深处 那些黎明前的火把(组图)

上学放学都会在山路上穿行两三个小时

山里经常停电,孩子们只有点着蜡烛学习

宿舍虽小,但收拾得特别整洁

  刘厚林的理想在梦中:“我用高科技,让人装上翅膀,像鸟儿一样飞翔,山再高我都不怕。”

  白睿,兰英小学5年级学生,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他的理想是当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会飞的汽车,再高的山都能一下子就飞过去。”

  郭厚铭,兰英小学5年级学生,学校离家要走3个小时。她的理想是像鹰那样:“一下子就飞到学校了。”

  孟祥菊,尖山小学4年级学生,上学要走5个小时,如果坐车不到一小时,但家穷,她没钱坐车。
她的理想是挣钱:“有了钱,我就坐车上学了。”……

  “我们不希望再看到火把!”巫溪县尖山中心小学校长李红榜语气沉重,“希望刘厚林的火把是山区学生最后的火把。”李红榜期待着,却不知这梦何时能变成现实。

  在这里,刘厚林的情况不是个别。早几年,尤其冬天,每天黎明前,四周高山上,都会燃起星星点点的微弱火光。过了半山腰,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星星之火便逐渐汇集起来,形成一道道弯弯曲曲的长龙,渐渐向山下延伸,向学校逼近。天亮了,离校近了,火把也熄了。

  李红榜说,最近两年来,火把少些了,取而代之的是电筒。但也有少部分像刘厚林一样家庭贫困的孩子,仍在使用火把。在尖山,目前还有200多学生每天像刘厚林一样走着。

  可是,还有很多比刘厚林更艰辛的学生。

  贫穷让他们艰辛走读,险恶的大山带给了他们危险

  行走在生死边缘

  “我要读书!”是这群山里娃心底的渴望。

  尽管读书如此艰苦,但家长和孩子们没想过要放弃。

  对他们来说,艰苦是因为大山和贫困;而读书,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从全县范围看,尖山镇条件不算最差的。最艰苦的莫过兰英乡中心小学。

  大巴山脉延伸至兰英小学,已成为绝壁。距场镇一个多小时山路,绝壁里嵌着的一条简易公路能通向学校。汽车行进在这里,即便靠着内侧走,也能在车上看到另一边几乎垂直而下的深渊,以及深渊下的溪流。

  四周是笔直陡峭、高耸入云的绝壁,上面光秃秃的,连树木也害怕依附其上。脚下是清澈的小溪,从大山深处流向更低的山谷。

  最苦的不是这里的村民,而是这里的孩子,因为他们要读书。

  2006年4月,一名12岁的学生就是在放学路上,从这里摔下深渊死亡。再早的记载是2005年,再早是2004年……

  已没人记得这些大山吞噬了多少生命,但大山里渴望读书的孩子们,还是一直行走在这里。

  站在这所简陋得如同一所村小的中心小学操场上,学校没有围墙,周围都是悬崖绝壁,小小的操场四周即是深渊,没有护栏。站在这里,能看清对面山上劳作的村民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甚至顺风时能听见他们呼喊亲人的声音。但兰英中心小学校长卢厚康告诉记者:“走到对面山上,至少要5个小时。因为,得从山下绕过去。”

  这里海拔1000多米,风没日没夜呼啸着,简易电线搭在空中左右摇摆。“这里常停电。”卢厚康说,狂风随时会吹断电线,学校随时备有蜡烛。

  教室里摆放着上个世纪70年代的老式课桌。记者刚坐在一根条形板凳上,就听见“咔嚓”一声,断了一条腿。记者歉意声中,卢厚康赶紧让老师拿来钉子、钉锤维修。“不修好,学生没地方坐。”他说。

  兰英乡地广人稀,因为山多,地势险要,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村民的农舍就分布在这大山的折皱中。中心小学学生不到100人,达不到国家“寄宿制工程”“生源至少350人以上”的要求。但学校自1994年起,就开始自己实施寄宿制,目前已有一半学生住读。这里的学生,离家最远的,单面要走6个小时。稍远的,每天都得像刘厚林那样,天不亮就带着电筒或火把上路。

  “说句不过分的话,这里的所有学生,包括住读生,每天都行走在生死线上。”卢厚康说,他对孩子们生命安全的担心,有时甚至超过了对教学质量的担心。孩子们上学道路险象环生,还有野兽出没。

  安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该校6年级的王元田,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每天走那么久,路上那么危险,我感到前途渺茫……”班主任彭世兴说,看了这篇作文,他开始担忧恶劣自然环境对孩子们心理的影响。

  2006年,尖山一女生突然辍学,原因是觉得读书太苦。该女生的家距学校有2个多小时山路,她从小学1年级一直走读到6年级。老师找她谈话时,她说,她讨厌读书,因为每天走得那么辛苦。

  巫溪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永胜说:“在巫溪,大山是孩子们求学的最大障碍,上学一天走几十公里路,这种现象很普遍。每所学校都存在类似隐患,兰英只是个缩影。”

  由于贫困,孩子们都严重缺乏营养

  面黄肌瘦个头矮

  采访中,记者看见,所有偏远山区孩子都面黄肌瘦、个头矮小。在这里,像刘厚林那样,11岁有1米28的身高,28公斤的体重,还算不错的。

  这一切都因严重的营养不良。咸菜——几乎是这些正处于发育期孩子们长期唯一的下饭菜。

  兰英乡中心小学10来个平方的女生寝室里,挤了18名女生,每张单人床上,都摆着两个学生的行李。近一半住读生缴不起每学期25元的住宿费,他们只能吃白米饭,有点自带的咸菜算是奢侈。

  尖山中心小学设有食堂,一开始还会隔天卖点荤菜,但荤菜没卖到一个月便叫停,因为几乎没学生买。中午,住读孩子吃的是食堂一元钱一份的白菜或洋芋、红苕。走读孩子,同样吃着清一色的咸菜,甚至白米饭。

  该县天元乡高楼中心小学是此次“寄宿制工程”试点学校,即使有资金投入,学校也无法保证孩子们两人一张床的起码要求,因为这里要求住读的孩子太多了,300余学生中,就有236人在住读。这里部分住读生一日三餐竟只是包谷面加红苕。他们从家里带来,每天拿出一点到食堂蒸熟,学校免费提供的没有油水的菜汤,是他们的最爱。

  在兰英乡,记者见到了整个巫溪县最小的住读生——4岁的杨大勇。他在这里上幼儿班。

  杨大勇家距学校有3个多小时山路,沿途尽是悬崖峭壁,父母无力每天接送。然而,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这个4岁孩子独立生活的勇气,而是他寝室里的一个玻璃瓶。

  这是一个罐头玻璃瓶,瓶里还剩了些咸菜,和着油炒过。揭开瓶盖,是一股久置后的异味。这就是杨大勇一日三餐下饭的菜。4岁的杨大勇没吃过牛奶,也没吃过婴儿米粉。住读两个多月,他就吃了两个多月这样的咸菜。杨大勇说,他现在最讨厌的食物就是咸菜,但他还得继续吃下去。也许,杨大勇还要连续吃好几年的咸菜。

  在巫溪,像杨大勇这样的孩子太多。兰英12岁的郭厚铭吃了5年的咸菜,6年级的王元田吃了3年,5年级的白睿吃了两年。在尖山,刘厚林吃没油咸菜近两年;年仅7岁的卢鹏鞠甚至很少吃咸菜。入校近一年,她吃了近一年的白米饭……

  学校住宿条件差,缺少寝室、床和其他设施

  至少两人睡张床

  国家2004年决定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从当年6月起,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首先在酉阳、城口、巫溪、云阳、秀山5个县实施,然后逐步在万州、黔江、丰都等11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及潼南、南川等4个市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中展开。

  规划内学校寄宿设施的建设项目,将享受中央及市级财政全额专项拨款,巫溪受此恩泽已3年。因此,记者目前调查的巫溪寄宿制现状并不是全市最严竣的,但它记录了一段历史。崎岖的山路、微弱的火把,见证了风风雨雨中,山区孩子们艰难的求学路。

  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大巴山南簏,是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30个乡镇,农业人口占89.49%。规划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53所,已投入使用51所,余下的建设将在今年8月完工。目前在校小学生47670人,寄宿小学生8300名。“寄宿制工程”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全县也只能解决15000名小学生的住读要求,而这个数据,仅占全县有住读要求的小学生人数的不到三分之二。

  尖山镇是巫溪一个大镇,有两所中心校,该镇另一所中心校——百步小学2004年成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试点学校。按照同一乡镇只规划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原则,尖山中心小校被边缘化了。

  不能成为试点就意味着没有资金投入,要从学生利益出发搞寄宿制,就只得学校自己掏钱。

  据统计,尖山中心小学共有在校生783名,家距学校10公里以上的学生就有175人;5公里以上的295人。最远的,单面要走5小时,大部分是山路。也就是说,在这里,需要住读的学生,至少有295人。

  学校从2005年开始自己掏钱搞寄宿制,目前有住读生77人,接纳能力已饱和。这还是学校挤出教师宿舍和一间教室作为寝室后的状况。

  记者看到,这里的住读生是两人一张床,女生寝室竟是一幢危房。

  “让孩子们不再上学看星星,回家望月亮,这是巫溪寄宿制的目标。”巫溪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县教工委书记邓具波称,县上重视教育,但财力有限。

  邓具波向记者列出一串数字,证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全县财政供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教师6300多人。全县去年财政收入仅6000余万元,市里转移支付的教师工资就是近7000万元。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央投入专款5600万元,地方配套421万元。普九两基欠债5700万元,市里解决一半,剩下的2750万元由县级财政承担,五一前,县里四大班子为此开了专题会,决定财政再吃紧,也要保证解决这笔欠债。

  “寄宿制是好事,巫溪成为寄宿制试点也是幸运,同时给学校带来很多压力。”邓具波说,现在实行了寄宿制的学校“很累”,因为这实际上是将家长、社会的部分责任转嫁到了学校身上。

  巫溪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何正品称,寄宿制的实行是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同时进行的,因为不可能每个村都设立村小。2001年,全县小学校点有649个,甚至有的村小仅两名学生、一名老师。布局调整后,到2006年底,小学校点缩减至337个。“寄宿制不仅解决了学生上学辛苦的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管护和教育提供了方便,而且通过布局调整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

  何正品说,学校的累,可以用“疲惫不堪”这4个字来形容,而且处境尴尬——

  尴尬一:学生人身安全和营养。2004年,在该县某实行寄宿制的小学,学生带来的的包谷面产生霉变,导致20多人中毒。因为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很多以前不必承担的责任,压力大。

  尴尬二:编制。住读生增多要求学校管理力度加强。按每150名住读生配一名生活老师的原则核定学校编制。如果需增加生活老师,则由学校自费聘请临时人员。很多学校没有生活老师、校医,甚至缺少老师。

  尴尬三:公用经费紧张。市财政按每个学生85元的标准转移支付拨下学校公用经费,无住读走读之分。事实上,住读生在校产生的、需由校方承担的费用远比走读生高,体现在水、电、燃料,及一些固定资产的损耗上。虽然目前向住读生收取了25元的住读费,但因为贫穷,不少学生并未缴纳。

  尴尬四:配套设施不完善。实行寄宿制后,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在学校度过,就须为他们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床铺、锅炉等等。经费紧张使学校无力为住读生完善这些设施,几乎所有学校都是至少两人睡一张床。

  记者手记

  心痛!是此次采访最强烈的感受。但此行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撞击我们的心灵。震撼过后的思索,显得更为重要。

  在巫溪,在其他类似的山区,还有无数个“刘厚林”。

  寄宿制的实施,会引起一连串反应,需要一连串配套设施同步跟上,否则,孩子们会“寄宿”得很苦,学校会“寄宿”得很累。而这些,单靠贫穷山区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同步解决的。这样的尴尬,是目前巫溪农村学校寄宿制实施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寄宿制”已经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福音。我们相信,上学路上的火把最终将淡出大巴山的山道……

  首席记者 周立 实习生 陈洁\文 记者 周舸\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厚林 | 杨大勇 | 卢厚康 | 李红榜 | 白睿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