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瑜将军独家讲述恢复军衔内幕
“和平时期,军衔授到上将为止”
缔造人民共和国的将帅们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头戴闪耀着“八一”红五星徽章的大檐帽,身穿双排扣将帅礼服,胸前勋章与肩头星花交相辉映的英姿永存人们记忆当中———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向全中国、全世界广泛传播了开国将帅们的传奇人生和不朽功勋,更通过摄影家手中的镜头,把他们的魅力和英姿,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和世界军事史上永远定格。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建军27年后,才正式全面实行军衔制度。这次军衔制于1965年6月1日被取消,23年后恢复。
在迎接建军8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北京颐和园后一幢静谧的小楼,采访开国将军贾若瑜。
今年已92岁高寿的贾老戎马一生,在他1931年参加革命以来的履历表上,记载着一长串军官职位和军事教育职务,其中“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兼办公室主任”这个头衔,引起了记者特别的兴趣。
身着纯棉便装和布鞋的贾老依然保持着职业军人气质,更让记者吃惊的是他的记忆力。作为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重要一页的亲历者,贾老对全军恢复军衔制的整个过程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
1983年初,担任军事学院副院长的贾老接到中央军委发来了任命书: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要搞军衔制”,是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3月12日提出的。贾老回忆道,当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人民解放军的对外交往多了起来,“我们出国去,人家有军衔,我们没有。无论官兵,军装上都是‘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很难与对方进行对等的谈判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需要恢复军衔制。
贾老告诉记者,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共有近十位成员,都是军委各总部和直属单位的“头头”。
在“军衔办”紧张开展工作的同时,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作出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新的军衔制”。
军衔设置变成了三等10级
新的军衔制如何具体实施?贾老复述了邓小平同志当年亲口说的两段话:“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军职以上,一职三衔。”小平同志曾解释:“军职以上实行一职三衔,道理很简单,年轻干部需要培养,他们的军衔可以低一些,职务可以高一点。”
于是,新起草的军衔制条例对1955年编制的军衔制等级设置作了调整。贾老告诉记者,“原来是将、校、尉各4级,有大、上、中、少,加上元帅是2级,一共四等14级。这次调整中取消了元帅;取消了大尉和大将,改为尉官和将官设上、中、少3级;校官仍设大、上、中、少4级。军衔设置变成了三等10级。”
贾老介绍,和平时期军衔等级简化,规格一般不太高,这也是世界各国军衔设置的惯例。
贾老还强调,军衔制条例的编制和起草非常复杂,从办公室成立到1988年再次授衔,准备工作进行了整整5年。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