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常常让人感到迷惑。近日在重庆7所大学开展的调查表明:有3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首要理由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居各项选择第一;32.5%的父母为孩子选择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同样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也居各项选择第一。调查还表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四成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
大学生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理应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与信念、激情与冲劲,在他们上大学的理由趋于现实功利的背后,其实是大学生对现实的屈从与无奈,尤其是面对巨大就业压力的妥协。
资料图片
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工作?
近日,西南大学在重庆7所高校开展了一项有关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问卷调查,3000多份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过程经过一定的监控,在生源状况、性别比例、校际和专业分布上基本符合重庆市高校的总体特征,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数据表明,在上大学的首要理由中,选择“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以及“较高的权势和社会地位”等现实功利目标的人数高达44%。
其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成为大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占30.5%;家长的选择也与大学生们的选择特点基本相同,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父母为孩子选择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占49%。
调查发现,年级越高,大学生选择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就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大一年级占比为32%,到大四年级就逐级增长到了58%。参与调查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孙楚航认为,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同学们大多都有远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然而随着新奇感的消失和对大学现实认知的不断增强,以及面对的压力的增大,尤其是高年级时必须要应对的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更加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
孙楚航说,西南大学的一位同学,大一刚入校时,立志作一名研究地质地貌的科研工作者,并准备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研究生。但到大三时他发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研究生毕业后可能还找不到现在本科毕业时的工作,加之家里经济压力大,所以他决定放弃考研,先找一个中学任教,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深造。这位同学上大学的理由也就由大一时的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变成了“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资料图片
———— ————
◎
小程是武汉某著名高校新闻专业的2006届研究生,在学院里被称为“才女”的她文笔好,新闻实践经验也很丰富,毕业时被同学和导师一致看好。去年11月,她参加了某报业集团的招聘考试,并以优秀的笔试成绩进入复试。面试时她觉得自己发挥得不错,可之后她却没有等到任何通知……全文
◎
2006届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李棉管现在身处浙江金华。半年前,他令人吃惊地放弃了留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机会,去了浙江师范大学。尽管一些朋友表示不解,但李棉管却认为自己的选择是“理性”的:如果留在北京,每天要挤3小时的公交,让人难以忍受;尽管月薪有4000多,但难保不会沦为“月光族”;最要命的是北京的房价,以自己的薪水,恐怕十年、二十年也未必能买得起房子,人生又有多少个二十年呢?全文
◎
生就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在如潮的各大招聘会现场,出现了很多不寻常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为了争取一份工作,大大降低身价,或者不敢询问薪水,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在熙熙攘攘的就业大军中,大学生这样做到底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理性,还是一种无奈之举?全文
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焦虑
今年的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95万人,离校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也已达100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让社会各界都感到了压力。小王是来自重庆郊县的一位大学生,他说,从一进校门开始,自己就陷入了一种焦虑--对毕业后能否找个好工作的焦虑。到了毕业前夕,这种焦虑甚至让他有些“抓狂”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有接收意向的单位去实习,却发现有七八个人在竞争,而且个个都比自己优秀。
重庆警方近年曾破获一起非法传销组织:来自河南、湖北、山西、河北、江西、山东、云南、四川、河北等10多个省的2000多名大学生放弃了学业,沉迷于非法传销中。其中80%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很多是在找工作时被传销组织拉拢入会的,有的学生已经办了休学手续,有的是未经请假私自出来,并长期不与学校联系。一位来自湖北的大学生向警方表示,现在大四学生为了找工作全国各地满天飞,常常“饥不择食”。一旦听说哪里有就业机会,再远都会去看一看,试一试,结果被同学骗到重庆才发觉是搞传销。
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重庆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分析指出,这说明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读书为了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能找个好工作”的传统文化心理预期与当下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关乎生存的巨大压力下,更多的大学生把能“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当成了上大学的首要理由。
参与调查的师生认为,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取向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与此相联系,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注重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价值目标短期化。二是大学生的现实压力太大导致其价值观的偏差。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必须面对就业压力和毕业后残酷的生存竞争,很多同学还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求学压力。他们承载着父母、家庭和师长的期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导致他们的读书价值观偏差。
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记者了解到,除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外,选择上大学的目标是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学生也不少。在调查中,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为上大学首要理由的占29.5%,选择“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的也占12%。不少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虽然现实很严峻,但是只有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始意识到,不能让大学生中在现实压力中迷失自己。西南大学近期开展了“反思: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主题学风教育,其强烈的反响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网络、报纸、广播、社团活动、“两课”课堂、食堂、寝室卧谈到处都有同学们的热议。这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梳理过往,反思人生的契机;为大学生审视当下,唤醒上大学初衷,重新调整人生航向提供了可能。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