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4年理工类状元 楚怀湘 |
“状元”之于我 消极多过积极
1994年理工类状元 楚怀湘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西安中学
高考成绩:标准分900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电机系
【状元故事】
小学玩得很开心
我母亲是中学老师,小时候对我的管教多些。我九岁时母亲病逝,之后父亲忙于工作、家务,没什么时间管我。我属于那种谨小慎微不惹事的“好学生”,也不怎么让他操心。
我小学四年级至初三都就读于东郊纺织城的西北电建四公司子校,学校离家很近;是普通的子弟学校,但有几位极好的老师。我家住在大院子里,伙伴很多,大家经常一起做游戏,过得很开心。
尽管被保送还是参加了高考
高中读了西安中学,属于省重点。每天来回要花两个小时坐公交车,功课也多些;生活单调,没留下多少美好回忆。我算是比较聪明的学生吧,考试成绩一直很好,但算不上顶尖的,各类竞赛从来都是二三等奖。到了大学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全国奥赛的获奖者,才见识了什么样的算是顶尖。
实际上我在高考前已经被保送清华了。按说可以不参加高考,但学校要出成绩要求我考,把这作为能够保送的条件。我也因此感觉不到多大压力,只要考出一个过得去的成绩,不丢保送生的脸就行了。我们那一年理科考5门课。除了语文外,我数、理、化、英语的水平很平均,考前我想,只要正常发挥,得个高分不难,但还是没想到能考个第一。
“状元”说明不了什么
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运气,我认为当状元也是这样。现在回过头来看,“状元”这个头衔对我的影响消极多过积极。数不清的赞誉扑面而来,认识或不认识的知道你是“状元”后都表情异样。你只有18岁,不谙世事;难以避免的,你会把握不住自己,会过高估计自己,这样下去,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就可能不够强韧,甚至难以承受。实际上,高考的前十名,甚至前一百名,大家的智力相差无几;考第一无非是个运气,说明不了什么。据我所知,曾有一个理科状元上了北大,两三年后就退学了。我自己1997年生病住院,休学一年后回来读完本科也离开学校工作了。
目前我是电子工程师,在上海安了家,还没小孩,有5年没回陕西了,忙工作吧。
【状元印象】
楚怀湘很干脆,他明确表示不愿意过多说现在的事情,即便是谈十多年前的高考以及状元,他的话也不多。只是要言不烦,话虽然着实是少,但楚怀湘提出的问题却很深刻,引人反思。看来,这位状元对自身经历以及这个“称号”给自己、给每一个“状元”带来的影响,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状元谈高考】
假如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变,那么高考作为一个基本上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利大于弊。改革高考制度治标不治本,根源在于垄断的教育体制。要从根子上动,那就要开放教育市场:任何人都可以办学校,学费自定,大家自由竞争。国家减少对公立学校的投入,把钱以“教育券”(国家把投入公立教育的钱以教育券的形式发到家长手里,家长选择好学校后用教育券付学费,学校再凭教育券从国家拿钱。这个方法可以改变目前学校对上级即教育部门负责而不对学生负责的状况。)的形式发到学生家长手上,由他们为孩子选择学校。问题是,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机构能放弃这个为教育“把门”的权力(即办学的审批权)吗?很难,这个权力的好处太大了。这个不改变,动动其他的皮毛,中国的教育状况不会有什么起色。(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记者 孙强 王瑞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