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被公认为是毛泽东的三大秘书。这三个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学问”,他的三位秘书都是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
“秘书”,顾名思义,是掌管文书、协助机关或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秀才”在中国,是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毛泽东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曾引用过一句俗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足见“秀才”二字在主席心中的位置。从工作性质的角度讲,秀才于秘书,简直是配而套之的了。而“秀才”作为读书人的代表,这字眼里也当然蕴含着读书人的品质:人品高尚,情趣高雅,气节高傲。而这,又正合了毛泽东的标准和要求:秘书必须有思想、有学问,必须兴趣高雅、博览群书,必须善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必须人品良好、忠厚老实。
事实上,毛泽东的秘书们也是这样的。胡乔木久处政坛,一辈子献身于党的理论文献和思想宣传工作,品碑甚佳;田家英才华横溢且刚正不阿,在那特殊年代英华凋谢,让后人怜惜、扼腕而叹。陈伯达在文革中思想左倾,犯了路线大错,但就其对党的理论的贡献及个人人品,人们也是予以肯定的。更不用说这些秘书们从来没有假主席之名、打主席旗号在外耀武扬威、招摇撞骗,谋取升迁和渔利之事。秀才就是秀才啊!
较毛泽东时代,现代中国政坛上的秘书逐渐多起来了,多到一县之长也配上专职秘书了。而秘书的来源渠道也复杂:有社会公开招考的,有单位部门推选的,有毛遂自荐的,有熟人介绍的,当然更多可能还是领导自己选的。领导不同,志趣有异,选人的眼光也就有各种各样的了。自然有优秀的人才被选拔,虽难有乔木、伯达、家英之奇才,但掌管一地、一单位之文书,做领导的助手与参谋,也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在选拔秘书和使用秘书的过程中,我们有些领导却与主席的标准和要求大相径庭,既不看才华,更不重人品,看的是那人的嘴把自己吹得心里舒服,重的是那人的手把自己拍得身体畅快。更有甚者,是出于自己个人的政治目的,以谋求一已私利。
据说,程维高由河北省省长改任省委书记时,原秘书吴庆五竭力推荐李真接任。李真在省政府口碑不好,为人轻狂,程维高本是有所耳闻的。但吴庆五这样评价李真的:“第一,李真是地头蛇。你(指程维高,下同)是外来户。要想在河北更有发展,必须启用李真这样的人。第二,李真有背景(后来查明,许多是李真拉大旗作虎皮的),可以帮助你在上层活动,使你更上一层楼。第三,李真有能力,你可以利用他镇住一批人。”吴庆五的话很明白:说白了,你程维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利用他,如奴才一般地使用,让他为你的仕途铺路搭桥,至于其它,嘿嘿!程维高果真就用了李真,李真也果真使用了奴才惯用的溜须拍马的手法,将程维高伺弄得舒舒服服,从而让自己也官至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但程维高有所不知,奴才在主子面前是奴才,奴才的另一付面孔,那就是比主子还主子了。等到李真一朝大权在手,贪污腐败,受贿索贿,无所不为,终于东窗事发,把主子也拉了进来。也许程维高此时才明白:奴才啊,毕竟只是奴才。
毛泽东的“秀才秘书”和程维高的“奴才秘书”,一种天上,一个地下,是秘书中截然不同的典型。而眼下更多的领导秘书则夹在“秀才秘书”和“奴才秘书”之间,一方面,秘书们既要按秘书工作的要求完成公务,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领导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甚至私生活。而领导们往往在工作中和工作之外的生活里过多地依赖着秘书,这就给秘书们由“秀才秘书”变成“奴才秘书”提供了土壤和机会。领导们要不要配秘书,目前党内和社会上都在呼吁,各级领导干部要丢掉秘书这根“拐杖”,折断“拐杖官员”头脑中残存的特权享乐主义拐杖,让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彻底解决领导干部的“拐杖化生存”问题。即使工作需要,配备秘书,我们是要“秀才秘书”好呢,还是“奴才秘书”好?学一学伟人毛泽东挑选和使用秘书的观点和方法吧。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进入茅方的博客
(来源:人民网-党员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