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越:观众朋友们,首先我向大家介绍这两位专家,这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的清史专家阎崇年老师。这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请教两位专家,刚才我看了王子林先生的解释,如果说这条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中心,我们都理解,怎么会是中国的中心呢?中国的中心是不是应该在中原?
毛佩琦:中国的中心在不同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明朝的北京就是当时中国的中心。明成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张越:毛先生,如果说北京当时是天下的中心,还是很难解开我心里的疑惑,紫禁城距离长城才不过一百多公里?
毛佩琦:这是长时期以来的一个误解。长城从来不是国家的边界,永乐时期不是,永乐以后也不是。长城只是一条秩序线,即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秩序分割线呈成两边的经济是互补的,当没有找到好的交换方式时,就会因为经济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当交流的渠道解决了,双方经济生活就会有秩序地进行到隆庆五年(1571)实现了俺答封贡,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所以,清朝人魏源在评论俺答封贡说它:“不读明塞熄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清朝的疆域也是继承明朝的。
张越:毛先生,这条中轴线是不是可以说既是一条地理上的中轴线,也是一条文化上中轴线?
毛佩琦:是的,更确切地说,它也是民族心理上的中轴线。说到这里,我就要说一说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国建设都城,有一句话叫做“在德而不在险。”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靠武力不是靠险要的地势。天子有的则四海宾服,天子有德则四海来归。明成祖曾经推动了举世震惊的郑和下西洋,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他要建立他理想中的天下秩序。我们可以从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携带的明成祖给“海外诸藩王及头目的诏书”看出他要建立的天下秩序。诏书中说:他要“以体上帝之心,使恩布德。反复在纸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他希望大家“循礼安分,无得违越”。具体是什么样的礼呢?“不可欺寡,不可凌弱”,最终达到“共享太平之福”。强不能凌弱,众不能暴寡,共享太平之福,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政治理想。要德被四方,而不是用武力征服四方,要建立一个共享太平之福个世界。在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时,在日益全球化时,这正是我们要提倡和发扬的。
张越:紫禁城里这条御道是不是可以看作天下中心的地标式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