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韦鸣飞5月31日,记者从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了解到,2006年我市降水pH值年均值5.24,全年pH值范围为3.78—7.76,酸雨频率30.9%,即每100个监测数据中有30.9个为酸雨。
市环保局有关人员介绍,虽然目前桂林酸雨频率对桂林生态系统影响不大,没有造成明显危害,尚不足以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但是对酸雨频率上升的趋势,绝不能掉以轻心。
现状:酸雨频率逐年上升
据介绍,从地域来看,2001—2005年桂林市东区(龙隐小学地段)降水酸度较大,酸雨频率高,市中心区(环保监测站地段)次之,市区西北(电信器材厂地段)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相对较低;市区酸雨基本保持东部区域较强,从中心区域向西北区域逐步减弱的空间分布状况。
桂林市酸雨污染程度与季节有关。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01—2003年这三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酸雨频率较高,2004—2005年这两年则是一季度和四季度的酸雨频率较高。五年总体比较,酸雨频率季度平均值为:一季度34.0%>二季度19.3%>四季度15.4%>三季度8.9%。五年的酸雨频率季度变化趋势为:一季度呈上升变化势态,二季度趋于下降,三季度相对最低,四季度维持一定水平。
2001-2006年中,2002年酸雨污染程度最大,2003—2004年得到一定改善,2005年、2006年酸雨污染又有所回升。
为何近年酸雨频率有所增加?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因为近年来企业增加速度较快,一些企业污染减排不理想;二是因为近年来受油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一些已改用油炉、天然气的企业又重新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致使我市因烧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硫量有所增加。三是由于大气扩散因素,其他区域的二氧化硫流动到桂林。
桂林市区和部分县二氧化硫浓度和酸雨频率的上升态势,已对我市的空气质量有所影响,对我市特有的石灰岩构成的峰岭地貌带来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环保工作做得更好,保住桂林的青山秀水。”我市环保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2007年,桂林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预计新增量为1871吨,环保任务艰巨。
治理:推动10吨以上锅炉脱硫设施建设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桂林酸雨频率对桂林生态系统影响不大,没有造成明显危害,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任由酸雨发展,将会使桂林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人们只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新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锅炉,减少废气排放。
这位负责人表示,市环保局目前正在加大酸雨控制力度。降低酸雨的出现频率,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当前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的锅炉上都有除尘设备,但尚不是每一台锅炉都配置有脱硫设备。针对这一情况,市环保局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我市10吨以上锅炉开展脱硫设备建设,脱硫率要求达80%以上。
据介绍,国电永福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新安装的脱硫设备可以减少该电厂排放的约90%的二氧化硫。一些大型企业如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三金药业集团、三花酒厂、天和药业等都已经完成了锅炉的更换,增加了锅炉的脱硫设备。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实现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市环保局根据自治区要求,将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指标合理分解,并与各县、区政府签订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把减排任务落实到各县(区)和重点排污企业。
此外,市环保局正积极加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积极宣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市区范围内,建设禁煤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结合桂林的实际,环保专项资金向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倾斜。目前,一些宾馆饭店开始以天然气做为主要燃料,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今年,市环保局还将通过加强对非电力行业燃煤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等一系列方式,确保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达标。
“为了使桂林更美好,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市环保局一定要铸起一座绿色长城,以抵御酸雨对桂林市的侵蚀!”这位负责人恳切地说。
防范酸雨,市民都可从身边事做起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防范酸雨,除了环保部门的监督和各生产企业的配合外,市民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例如,市民可以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自带餐具外出用餐、自带菜篮买菜等;尽可能选购低排放、小排量机动车车型并使用清洁燃料,有轿车的家庭一个月少开一天的车等;家用炉灶改用清洁能源(如液化气和太阳能等);市民可以参与环保的监督,对单位或个人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比如,汽车尾气冒黑烟、露天烧烤等,都可以向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全国统一的环保投诉热线电话12369。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与我们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居住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既是污染产生者,同时也能成为污染治理者。爱护环境,参与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