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对话:中国与八国良性互动
特派 王珍 窦德龙
本报海利根达姆6月6日电 (特派记者 王珍 窦德龙) 虽然在德国不少地方,记者仍然会常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但是在海利根达姆以及新闻中心所在地,不少德国人却常常会礼貌地问一句:你来自中国吗?这一切恐怕要归功于近几年中国与八国集团的良性互动。
据新闻中心的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8日参加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议。这是中国领导人第四次出席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而在7日,胡锦涛将与参加对话会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此外,在峰会期间,胡锦涛还将与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并就一些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阐述中方立场。
中国与八国集团的交往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对中国认知历程的一个缩影。在冷战意识形态占据主导的时期,中国在西方的眼中只能是“敌人”。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展现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得世界赞许,八国集团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力量,于是开始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早在1999年科隆峰会时,东道主德国就曾热情相邀中国与会。而中国与八国峰会首次结缘则是在2003年法国埃维昂峰会,当时的法国总理拉法兰亲自赴京邀请中国与会,其他七国也迅速予以响应。胡锦涛主席最终出席了在埃维昂峰会前一天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推动全面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2003年,全球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单靠西方国家无法振兴世界经济,因此八国集团希望通过南北对话,让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从而为西方国家摆脱经济萧条创造条件。此外,由于美国在当年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国际社会因此陷入分裂,东道主法国意图借助峰会协调大国尤其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立场。不过,当时八国集团并未将对话会议纳入正式的峰会框架,2004年峰会东道主美国就以主要议题是中东问题为由没有邀请中国与会。
2005年7月7日,胡锦涛主席再度受邀,出席了在英国苏格兰鹰谷举行的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领导人对话会。在此次会议上,胡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开创未来 推动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并就全球经济、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深化南北对话、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当时外界评论,与两年前相比,此次中国是以更加平等和更加硬朗的姿态参加八国峰会。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中国快速发展的势头引发了西方某些人的担忧,所谓“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颇有市场。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没有退缩,而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发展思路,并对世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6年,八国峰会首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中国再次应邀参加了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全球能源安全问题发表了讲话,提出应树立和落实新能源安全观。从讲话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谈的问题更加具体,建议也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随着八国峰会上中国身影出现频率增多,关于中国是否加入的问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到目前为止,时机还不成熟。从八国集团方面来看,虽然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但是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对于中国的加入,美国曾持反对态度,至今态度仍不明朗。日本的态度是矛盾的,它既希望加强同中国的联系,又不甘心放弃其作为亚洲地区在八国集团中唯一代言人的身份。对中国来说,八国集团到目前为止从本质上说仍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组织,而中国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无法承担同我们的经济实力不相符合的责任与义务。此外,八国集团的机制也还有待完善,其给人留下的“8个人为60亿人作决定”的印象也有待进一步消除。
根据此次峰会日程安排,八国集团将会启动“海利根达姆进程”的讨论,即给予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国家定期参加峰会的机会。如果最终能达成一致,那就意味着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议将正式作为一种长期机制确定下来。
从闭门聚会到开门迎客,八国集团“外延”的扩展有利补充了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使八国在讨论一些全球性问题时更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而中国在参加包括八国峰会在内的多边会议中,既提升了影响力,同时也将和谐世界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平衡了一些国家因为中国实力上升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