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海上晨雾朦胧,危机四伏,东海舰队某扫雷舰艇编队在猎潜艇、护卫艇的掩护下,在“敌”战雷封锁区时隐时现、进出自如,不足两小时就成功扫爆了隐匿在大海深处的两枚战雷,实现了海军扫雷部队的“四个突破”:即首次实扫某新型智能化战雷;首次一次性扫爆两枚不同引信工作制度的战雷;首次实施舰艇遥控实扫战雷;首次实时监控扫雷情况。
清晨,一阵急促的铃声划破长空。“‘敌’方在我航道口布设不明性质战雷两枚,上级要求我部立即派遣扫雷兵力实施疏通。”接到命令的某扫雷舰大队随即抽调主要作战力量,由两舰、三艇组成扫雷编队,30分钟后火速赶赴封锁海区。
9时40分,在护卫艇、猎潜艇的掩护下,扫雷舰编队安全抵达雷区。战斗警报响起,各扫雷舰艇按照先前制定好的作战方案,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声纳、雷达紧盯海面、水下的每一个目标。声纳室传来报告:“我舰前方1海里处,发现水下60米有两个疑似目标。”经过多次的检测,指挥所全体人员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是两枚高科技智能化战雷,有着极强的抗扫性。
现代战雷的种类繁多,不仅可利用舰艇航行时引起的物理场引爆,有些战雷还具有抗扫能力,设有定时、定次装置,能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扫雷舰发出的物理场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播范围,但智能战雷可以识别并过滤扫雷信号。这样,智能战雷就可以避开扫雷舰的搜索,给扫雷爆破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2号艇采取电磁和声频同步扫雷。”指挥此次实扫战雷任务的某扫雷舰大队大队长张建明下达了第一个战斗命令。2号艇发出的强大声场、磁场等物理场对战雷加以各种信号引诱,指挥员根据信号强度时刻变换扫雷具工作方式,而此时声纳室也不时地传来雷距“1000米、800米、500米、300米”的报告。操纵2号艇的官兵心里都明白,按照以往的经验,到300米战雷还未引爆,说明此种战雷具有良好的抗扫性能,每前进一米危险性都在增大。是继续前进还是撤出战斗,此时的张建明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加大声场、磁场强度,同时启用次声场进行非接触扫雷。”
10时05分,在距2号艇左舷200米处,隐匿在大海深处的这枚狡猾刁钻的智能化战雷的引信终于被扫雷兵撬开了裂缝,水面刹那间喷涌起40多米高的水柱。
为了检验部队的全体作战能力,指挥所决定由某新型猎扫雷舰全程遥控子艇清扫另一枚智能化战雷。10时20分,子艇依靠排水量小、吃水浅、车舵合一、操纵灵活可靠等优势,一步步逼近战雷。指挥所则通过自行研制的扫雷信号监控系统,充分分析监测数据,改进扫雷方式和工作参数。“航速6节,扫雷具开机,猎扫雷舰遥控子艇准备非接触扫雷!”指挥员最后下达命令,终于在距离180米时成功扫爆战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