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港澳台

香港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50年深情寄香港(图)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施子清
施子清

  香港十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系列访谈

  施子清:五十年深情寄香港

  刘未鸣 杜军玲 姜贵东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也是我居港的五十周年……在这个中外文化交融的社会也深明莘莘学子求知的切望。只有知识才是财富。”3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学施子清伉俪演讲厅命名典礼上,面对几百张年轻的面孔,施子清不由感慨万千。

  施子清1957年出生在福建一个华侨家庭的施子清,在国内中学没有毕业就只身来到香港。

幼年失怙的他,家境虽然艰难,但母亲不仅坚持供他读书,还督促他坚持练字。没纸没墨,就用水在砖上反复地练了好多年。而从小就知道读书苦的他更知道,“知苦不苦,只有立心于苦,才能自迈”。

  刚到香港,他在“中华同乐会”下面的一家学校教书,每个星期上32堂课,月薪90元。虽然当时晚上只能睡在两个书桌拼成的床上,但自己在工作之外还可以花钱去补习英文、去上学,让他感觉“过得很好”。因为他记得,当时一杯咖啡只要两毛五,一个餐包好像只要7分钱。

  4个月以后,施子清和自己的英文补习老师一起,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开始只有19个学生,不到一年的时间,学生增加到150多人。

  那是整整50年前的事了。

  回忆当年,施子清说,自己刚到香港的前几年,积累的财富都是知识。

  教书的同时,他到香港联合书院中文系和香港菁华中医学院继续读书。经过了半个世纪,对当年给他很多教益的师长,他仍记忆如新。他还记得,他去听钱穆讲课,教室里坐满了,教室外面也堆了一大堆的人。讲台上,钱穆用自己的家乡话讲着哲学。他还记得读中医学院时,一位彭老师非常博学,讲《黄帝内经》,讲《伤寒杂病论》都不用看书的。

  香港是个自由社会,五湖四海的人来到香港,大家都有一个求上进、求发展的心态。施子清说,初来香港社会融入时虽然辛苦一点,但经过几年的时间,他感觉大开眼界,更加明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财富,才能生存。

  1960年,施子清创办了香港集美侨校,21岁的他明确地为学校定下了教育理念:"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教育方针就是"爱国、爱乡、爱港",一直到1967年结束教师生涯而从商。

  "前前后后我在香港有9年时间在办学、教书。"

  重视教育的施子清,在内地和香港对教育事业多有捐赠。此次对香港城市大学慷慨捐赠,正是为了资助大学长远发展并成立奖学金,嘉许成绩优异的学生。

  早非昨日“南来客”

  施子清曾在《答友人》一诗中写道:南来作客志凌云,苦乐甘辛只自知。兴至临摹颜柳帖,闲余检读圣贤书。琴诗风雅多自习,本经草木初无师。藻绘光阴功名簿,此生最忆少年时。

  1957年来香港时,香港对施子清来说,只是"南来作客"的地方。这也是当时很多和施子清一样的华侨家庭子弟的共同想法。

  他们当初来到香港时,并不打算定居下来的。当时因为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华侨子弟想到南洋去和亲属团聚很难。而海外人士到香港很方便,没有阻力,所以国家允许侨眷到香港与海外亲戚会面。

  有办法的人,托人花钱办妥了事情,很快就到南洋去了。而有的就留在香港,等待手续。慢慢出现了3个福建同乡聚集的地方:北角、九龙城和西环。

  施子清说,当时很多福建的乡亲在香港。为了方便乡亲,他办学时国语教学,闽南语讲解。

  那时的乡亲们多数靠海外亲戚的侨汇生活。初期租房,慢慢生活过得去了,开始买房子。施子清还记得,他刚到香港时,100元菲律宾币可以兑换180元港币。而当时北角一个楼房单位,也才要五、六万元港币。

  施子清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福建乡亲开始从提篮小卖发展到小的粮食店、小商店,之后是进出口贸易,塑胶厂和玩具厂如雨后春笋出现。男人开始到工厂做工,女人开始做塑料假花、绣珠花。大家的生活不再只靠侨汇,而是逐渐地融入香港社会。

  施子清的从商是从做推销员做起的,之后才逐渐自己独立从事进出口贸易。如今他的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以进出口贸易、纺织工业、房地产、证券为主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或分号达50多家,遍布海峡两岸以及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50年前施子清刚到香港,就参加了福建晋江同乡会和福建体育会。他记得那时,在香港的福建人大约有15000人,而今却已经有11万人。

  谈到这些社团的兴起,施子清说很多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所以他也很难说清楚。他的印象里,闽南人到香港后很喜欢看戏、看电影,有时候大家还凑在一起在北角的月圆街唱"南音",后来逐渐规范起来。但那时候港英政府对社团成立监管很严格,对超过一定人数的聚会就定为非法聚集。

  施子清记得当年就在上环过去一点的德辅道西,一条街全部是卖海鲜干货的,体育会与同乡会就在上下两个楼层。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他是文艺活动的"纽带",大的演出导演都是他。1959年为商会筹款,他组织了《钗头凤》的大戏,动用了70多人。

  热心同乡会等社团工作的施子清,引起了当时港英政府的注意。1967年香港反英抗暴后,他从公司回到家,发现被抄家了……

  与香港同甘共苦

  经历了人生的"苦乐甘辛",昔日"南来作客"的地方早已经成为施子清的家。施子清曾在《我爱香港》一文中写道:"虽非故乡,但我爱香港。既居于斯,则生活之所赖,躯身之所托,事业之所依,情怀之所寄,都与此一地息息相关。"

  "爷爷,你的故乡在泉州,我的故乡在香港!"孙子的一席话,总是让施子清充满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50年的故事,用20万字也说不完。我跟着香港50年,分享了她50年的丰富多彩的岁月,我与香港同甘共苦。"

  2004年,施子清的政论文集《子清刍议》出版,他在《自序》中这样表述道:"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移居香港,屈指四十六春秋。沧海桑田,昔日香港由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今日国际现代化之大都会,实为来之不易,值得珍惜。期间,目睹七十年代香港经济之成长,八十年代初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香港经济之飞跃与壮大;直至九十年代香港平稳过渡、回归祖国、特区政府顺利诞生;'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之贯彻落实。本人有幸生活在如此多变之年代,堪称与香港共艰辛,也共享了香港之繁荣。"

  作为港事顾问、香港特区推委和香港特区人大选委,施子清曾经参加了大大小小不下几百次会议,也曾经和众多香港人一起,从头到尾见证了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回顾香港回归十年,谈到香港的明天,施子清充满期待。他说,回归后香港人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人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世人看到一个依旧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都市。他希望日后基本法宣传做得更好,社团能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刘旭)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施子清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