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4月,SARS依旧肆虐香港 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
救 赎
香港人开始提步趟水,冷暖自知。然而,又一场灾难埋伏在他们必经之路上。
2003年春天,SARS来袭。让淘大花园成为世界范围让人闻之色变的地名。
3月初,离淘大花园最近的基督教花园的内科医生甘尔慧接到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同行的电邮,通告后来被称为SARS的第一例病例情况,并说该病毒并不致命。
情势很快急转直下,基督教联合医院的内科病房短时间内收治了数量惊人的病人,被病毒夺去生命的人越来越多。
到3月的第3周,她的同事们一个个病倒了。她决定从家里住进医院。很多护士也放下自己的孩子给父母照看搬进医院宿舍。“我们没有想要去逃避,那么长时间的医学训练是为了什么?有病人,我们就要去病房,这是医生的责任。”她说。
4月1日,她病倒了。发烧,呕吐,痛苦。“我心里很焦急,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属于呼吸科的医院同事,自愿当亲善大使进入病房给她们鼓励。医院的牧师则进入隔离病房拉着他们的手祷告。“他们都是根本不需要在病房出现的人。”
不独香港,两岸三地都被这场SARS袭击。甘尔慧在电视中看到,台湾的SARS状况一直未得到控制,甚至出现了医生、护士辞职的骚动。
但香港人在突然间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如果说SARS是一件好事那太残忍了。”甘尔慧说,“但确实,SARS让这座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城市完成了它的救赎。”
梁文道回忆说,当时曾经有记者采访医务人员,“为什么你们不怕死?”回答说“This is my job。(意为:这是我的工作)”“香港人这一刻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是这样一种人,好像找回失去已久的香港精神和集体认同。”
就是在SARS期间,郑经翰开始被人称做“十点前特首”。因为在特首上班前,郑经翰透过他的政论节目《风波里的茶杯》,讨论SARS的局势。透过节目,郑经翰办了一个“一人一口罩”基金,为医护人员筹物资;他发动“一人一只橙”,李嘉诚马上送来100万只橙,每个医护人员每天可以得到一只橙;随后,为提高香港中学生的免疫力,他又提出“一人一瓶维生素C”,李泽楷即刻捐50万瓶维生素C。战胜SARS后,他提出高挂“向医护人员致敬”的广告。全城响应,获免费征用香港全部广告牌一个月。这样的广告位平时要千万港币。
4月份,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发出招募义工的消息,短短4天,在香港,就有1800多人自愿报名参加义工,服务于抗击SARS的岗位。
在这个特殊阶段,郑经翰见到了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医护人员和全港虽然脆弱,但都不放弃,报纸和机构筹钱,大家互相帮助,没人再想股票、楼市。
梁文道说,政府开始没有经验,很多措施并不及时。“SARS之后,很多人感到,香港可以自立更生,可以不靠政府,公民社会形成了。”
5月初,经历了一场生死轮回的甘尔慧痊愈了,她的两个同事失去了生命。
甘尔慧出院的第一件事情是陪一个多月没见的女儿去公园,那是一个木棉飘絮的季节。“以后每年木棉飘絮的时候,我就想起离开我们的同事。”那次在公园,甘尔慧看见女儿手上木棉花内的小小种子,这些死去的医护人员的精神和木棉花一样,他们携带的是爱的种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