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在经济复苏后并没有缩小 王轶庶/图 |
【香港这十年】中年香港 另一种活力
昔日香港的地产大王,今天却跟内地基金经理一样,梦想成为新的巴菲特。“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梦消失了,但还可以做别人的梦,比如中国。”
亚洲金融危机改写了香港的财富结构,当大陆成为主要的财富之源时,一些人成为新贵,一些人向下跌落,还有一些人被抛弃。面对中年尴尬,香港社会正在试图寻求新的活力
财富之源
6月18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一早晨。
地铁内的电视新闻中,正转播着行政长官曾荫权刚刚发表的“香港家书”。对于过去的10年感受,这位特首以“悲喜交集”来形容。
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狂飙突进”、八九十年代的彷徨寻找之后,香港在过去的10年里,经历了金融风暴和SARS为代表的6年低谷,以及从2003年开始的经济复苏。
“金融风暴实际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在楼市和股市“泡沫”相继破灭的过程中,本土投资者的财富大幅缩水,中产阶层深陷“负资产”的噩梦之中;与此同时,一批赴中国内地投资的企业主,在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
他们与未被“炒风”卷入的部分中产阶级,以及活跃于金融投资界的大陆背景“海归精英”们一起,成为香港经济中的“新富”阶层。
在这次财富分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崛起无所不在的身影:在中环金融区,黑头发和黄皮肤正取代欧美面孔,成为真正的“主角”;在香港联交所,十年前被外资和本土公司所垄断的成交量前10大上市公司,几乎全部被中资企业所取代;普通话也成为从中环大厦到香港地铁的“标准工作语言”。
中资企业赴港上市、自由行、CEPA等一系列政策,正在使香港前所未有地与中国融为一体。“我的两个硕士生都来自内地。”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梁耀坚说,其中一位还没毕业就已经被渣打银行聘用了。
“对我们这种人来说,香港这么好的条件,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在1990年代初便赴港定居的汇金金融集团主席胡野碧说道。就在今年年初,他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重组后股价上涨了15倍。
但中国这个新的“财富之源”所带来的机会,并未惠及香港的每一个阶层。
就在离中环金融中心区不到一公里,位于半山的鸭巴甸街旁,担任了21年中环区民选议员的阮品强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中环的变化。
“我刚当议员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渔村,”坐在狭窄得几乎不能转身的办公室里,阮议员指着金融中心的方向,“那里还是一片海。”阮自己是一位退休不久的中学音乐老师,区议员只是他的“兼职”。
此后十多年中,中环金融区的崛起与半山中的居民区,就像处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世界,过着互不干涉的生活。中环的炫目财富,并未扰乱原住民的宁静——直到近几年,以中环精英为顾客群的兰桂坊(著名酒吧区),开始扩张到鸭巴甸附近,引来了居民们的不断投诉。“我们每年都向政府反映,但是也没有办法。”
对于另一些因受制度或其他因素限制而不那么具有流动性的职业人士而言,“中国机会”也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馅饼”。
香港的医生可以独立执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吕大乐说,但他们若要到内地执业,不仅需要2000万资本金,而且要挂靠内地医疗机构,“谁会这样做?”
对于这部分专业人士而言,与金融新贵们相比,他们的中产阶级地位在向下跌落, “大陆有机会,我们没机会”,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