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寅 文/图 |
牵手2007:三代高考人,亲访寒门高考生
助学行动启动仪式当天,主办方向第一批报名参加寻访的志愿者颁发了“爱心使者”卡
新长城2007千村寻访助学行动全面启动
“我不会向贫困低头,但是贫困却时刻敲击着我。”
“我不会向贫困低头,但是贫困却时刻敲击着我。”2007年6月19日,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冯记沟三蹲子村的张慧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着拳头说。当天,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扶贫中国行——新长城千村寻访助学行动”启动。
“我家的饭桌上永远只有一道菜——土豆,我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肉。”这就是张慧荣的家庭。
有一个场景让她刻骨铭心:有一次村里来了1车水泥需要人卸,每袋工钱才1毛钱,听了这个价格,别人都嫌钱太少活太重,走了。“我爸爸妈妈却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活揽下了,因为那星期我要交200块钱的书费,能凑1分就是1分呐。说干就干,爸爸把1袋100多斤重的水泥放在妈妈身上,妈妈一使劲,腿一软差点摔倒在地,可她还是扛着水泥一步、两步……步履蹒跚地走向仓库。”
懂事的张慧荣下了决心:要用知识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高三期间,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前5名,月初,她顺利参加完高考。
目前,她正在等待高考的结果,不过,对于张慧荣来说,新的挑战又一次降临了,而且会更猛烈——上大学的费用从哪儿来?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录取人数大约为567万人,如果按照往年贫困生20%、特困生8%的比例计算,这意味着又有113.4万贫困大学生、45.36万特困大学生需要帮助。
中国扶贫基金会去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家长表示若凑不齐上大学的费用,会考虑让孩子放弃上大学。
三代高考人,亲寻寒门高考生
其实,社会并没有遗弃这些寒门学子,无数与他们素昧平生的人都在为他们努力着。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30年,30年间,很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因为高考而改变了,那些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人,如今,有的已经事业有成,他们有实力去帮助那些寒门学子。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次组织的“扶贫中国行——新长城千村寻访助学行动”,就是要招募这些有着爱心的“过来人”,亲自到贫困地区去,到贫困学生家中去,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未来。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主任陈红涛介绍,此次寻访活动分主体线路和独立线路两种方式,组成寻访小分队,7月24日出发,寻访时间为一个月。活动计划筹集2000万元以上善款,至少帮助1万名2007年优秀特困高考学生顺利进入大学。主办方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活动中来。
上世纪90年代参加高考的吕钢现场报名参加了这次寻访活动。“贫困无情,人却是有情的,其实,只需要我们付出一点微薄的努力,就会有很多颗心不会孤单,就会有很多家庭燃起希望之火,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奉献出一点爱心,100万甚至200万贫困生,这数目都不算大。” 吕钢说。
“请相信我,我会用感恩之心、自强之心、奋斗之心来回馈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莫道寒门学子苦,千锤百炼始成钢!”2006年因为被爱心人士寻找而圆了大学梦的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朱向前说。
2007年千村
寻访助学行动线路
一、 主体线路(25个县市)
东线:天津蓟县—北京延庆—河北赤城—河北涿鹿—河北怀安—山西阳高—山西右玉—山西盂县—山西左权—山西神池—陕西府古—陕西靖边—陕西吴旗
西线:甘肃嘉峪关—甘肃山丹—甘肃古浪—宁夏西吉—宁夏隆德—宁夏泾源—宁夏彭阳—宁夏原州—宁夏海原—宁夏同心—宁夏盐池—山西定边—陕西吴旗
二、 独立线路:
云南省宁洱县等其他10多个贫困县。
咨询电话:010—62639776(中国扶贫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