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 香港回归十年消息

香港基本法成功实施 回归是加法在融合中双赢

  《瞭望》文章:回归是做“加法”

  香港回归十年经济发展势头不减、特色不减、体制机制的优势不减,与回归做出的加法密不可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整整10年。

  香港回归的前夜,美国《财富》周刊曾做出“香港将死”的预言,一些人士中也蔓延着某种悲观的情绪。

  然而,回归后“新”香港的十年历程却宣告了这一预言的“死亡”。

  十年间,香港经济发展向好,不仅先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SARS、禽流感疫情等危机的考验,实质GDP总量亦由1997年的1.22万亿港元升至2006年的1.73万亿港元,实现了经济平稳、社会稳定、民生改善。香港的几大支柱产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不同国际机构的各项排名中,香港成绩不俗。

  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在香港回归6年后,美国《财富》周刊选择香港作为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的地点。在那次年会上,策划“香港之死”的编辑总监杰夫瑞·考尔文在回答“怎么形容香港”这一问题时,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活力(Vitality)之都”。

  而今年6月7日出版的《财富》周刊的姊妹刊物——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则以长达25页的封面报道赞扬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变化,并认为现在的香港变得前所未有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时代》周刊看来,香港是影响全球经济的主动轴,它的回归是一场独一无二的试验,试验中国伟大的创造——“一国两制”,并使香港成为中国的自由和国际化的市场。

  来自西方的政治家们的评价也是正面的。正如今年4月15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所表示的,香港政权移交中国时,人们曾对香港的前途抱有各种担忧,但事实证明,香港在过去的十年保持着繁荣稳定。4月23日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也表示:中国政府在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非常不错,“香港的前景非常美好”。

  仍是“活力之都”

  如果将香港回归比喻为一道计算题的话,可以说,在1997年前后,一些人士曾担心它会不会演变为一道减法题,怀疑“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是否可行,回归后的香港能否保持其独特的国际竞争力、独立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乃至既有的居民生活方式?

  回归后,香港连续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9.11”后世界经济低迷、SARS危机等一系列重创;而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加入WTO也令香港感到空前的挑战和压力,带来了诸如“是否还会选择香港进行转口贸易?”、“香港港口运输量还能否保持领先全球的地位?”等诸多疑问,加之来自复苏中的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强势竞争,香港回归到底是不是减法在人们心头盘桓不去。

  十年发展的事实是最好的答案:回归不是减法。综合多位受访的港澳问题专家和研究者的观点,《瞭望》新闻周刊归纳如下:

  首先,香港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十年来香港经济增速不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亚洲四小龙中亦位居前列。

  凭着有效的政策及灵活的应变能力,香港克服了回归初期的诸多困难,从2003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复苏,并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香港经济增长超过6.5%,当年本地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呈现出20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香港失业率降到五年来最低;恒生指数超过两万点,创历史最高;港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由1997年的658家增加到2006年底的1173家;香港共有138家持牌银行,其中114家为外资银行,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69家海外银行在港营业;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状况明显改善,2006至2007年度财政盈余551亿港元,财政储备增至3657亿港元;香港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3万亿港元增至2006年的5万亿港元,增幅达六成;如今香港市民消费活跃,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显著增强。

  “无论从最近三年,还是这十年来看,香港经济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3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看来,香港回归十年来经济保持了较平稳的趋势,在亚洲四小龙中也居于前列。

  张汉林同时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研究员,他具体分析说,十年来,香港的几大优势产业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增强:如,香港由于充分利用了中国内地加入WTO的机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去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比回归前翻了一番多,巩固了其重要的转口贸易的地位,尤其是其转口贸易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超过新加坡;再如,香港的金融业已完全恢复到1997回归前的最高水平和状态;香港的楼市也已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得到了恢复,整个市场价格已趋于较高的上升态势,恢复到了回归前的水平;旅游餐饮业也成为了香港经济发展的靓丽的风景线,人气高涨。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认为,香港回归后,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在发展高增值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和其他专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的高增加值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服务业的增值率显著提高,这对于提升香港经济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香港特色“不减”。香港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在全球排名中位列前茅,其既有的经济优势和特色在回归后继续保持并加强。

  对此,张汉林认为,一方面,基本法赋予了香港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内地改革开放到现在始终在尊重和维护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特殊地位,这实际上对于内地的改革开放也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目前,香港仍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根据世界各国各地区2006年GDP总量的排名,香港GDP总量达1871.12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十四;人均26961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五,无论总量或者人均都超过很多大国。到2007年4月底香港官方外汇储备资产达1368亿美元,全球排行第八位。

  2006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超越纽约及东京,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伦敦,港股市值在全球排名跻身第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今年3月,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显示,香港以684分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稳占亚洲金融中心龙头之位。而十年之前,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则在第六至第七位左右。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新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香港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在大中华经济圈中仍是带头羊。

  万事达国际组织最新公布的一项世界商业城市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力压同区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排名最具影响力城市第五位。

  第三,香港的体制、机制优势“不减”。十年间,中央政府信守“一国两制”承诺,香港仍是世界上最开放、最自由的自由港及经济体。

  回归后,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一个独立的关税区,保留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长期不变,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强化劳工保障制度,实行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也是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

  回归没有做“体制减法”,迄今为止,香港仍是世界上最开放、最自由的自由港及经济体。美国传统基金会日前公布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第十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

  回归后,香港的体制机制优势不仅没有衰弱,而且继续得以保持。以金融为例,香港继续保持其无外汇管制的自由金融体制及独立的货币体系;税制简单且税率较低,营商环境独立、宽松,拥有很高的透明度;拥有符合香港实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法制法规体系;与国际接轨的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等,凡符合香港实际、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的体制机制,在回归的前提下均得以有效延续。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心“不减”。十年来,香港市民增加了对祖国的了解和归属感,对于“一国”意识有很大提升。

  在切身感受到回归后“一国两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各种实惠后,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以及成为中国公民的荣誉感在增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显示,以10分为满分计,受访者自觉爱国的平均分近6.5分,爱港的平均分近7.6分。

  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今年4月进行的调查,香港市民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也大幅上升至78%,是1993年调查开展以来的历史新高,81%市民表示对香港前途有信心,89%表示对中国前途有信心,均达到1997年以来的新高。

  而统计资料显示,十年来外国公司驻港地区总部的数目除1998年稍降外,其余年份一直上升;而1997年以前不少移民海外的香港居民,近年来正争相回流,仅2006年回港移民求职就增至近千人。

  这些事实和数字足以对“回归不是减法”加以佐证,可见回归后的香港仍是“活力之都”。

  回归是“加法”

  如果要简单的描述香港的发展,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条射线,而1997只是这条射线上一个坐标点,既不是起点也绝非终点。回归对于香港来说,不是一道减法题,而是以1997作为一个新的坐标轴,在香港原有基础上开始的一道加法题。

  一方面,“背靠祖国”不仅有助于带动香港经济复苏和转型,而且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新的发展空间。

  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尽管香港特区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但却因为是在“一国”之内,香港和内地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近十年来,两地合作的广度、深度、速度和成效都大大超过从前。香港经济在原有优势基础上造就出新的优势,包括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离岸物流及运输等等。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此后又先后签署三个补充协议。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进口货物全面实行了零关税,开放了香港具有比较优势的法律、会计、视听、建筑、分销、银行等27个服务贸易领域,实现了两地间的人员、货物、资金、信息便利流动,从而带动了香港经济的全面增长。1997年回归之初,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为507.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145.1亿美元;2006已达到1600多亿美元。2006年开放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的试点也已扩大到内地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9个城市,3年里有超过1800万人次的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购物。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的李众敏看来,回归以后,香港特区发展经济的空间被大大拓宽,中国内地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外出旅游人口等资源为香港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香港可以将产业转移到内地,又可以依托内地大力发展金融、旅游、会展等服务业。

  “CEPA和自由行,可以视为一个明确的信号”,张汉林,这位最早提出CEPA设想并在CEPA起草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的专家认为,为支持香港经济的复苏,针对其几个支柱产业,中央政府都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措施。可以说,CEPA中有关“旅游合作”、“金融合作”的短期效应较强,对港澳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其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香港经济的作用,还将在今后更长时间内逐步显现。

  此外,开放人民币业务、通关便利、支持大型国企来港上市、宣布香港可以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QDII“开闸”、酝酿CEPA补充协议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措施,都将成为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要催化剂,为香港进一步保持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香港2006年IPO集资额超过3000亿港元,超越了纽约,全球排名第二,没有中国内地企业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价说,“中国不仅使香港的金融自由在本质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这个正在觉醒的经济巨人还把香港作为其通向国际金融市场的首要渠道,香港成了中国公司募集国际资金的理想选择”,香港的地位甚至比十年前更加重要了。

  受惠于此,香港的服务业由1990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75%,扩大到目前已超过90%。其中,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所占比重最大,约27%;高增值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和专业服务等的比重则超过21%。香港目前的就业人口中,有85%受雇于服务行业。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首次强调要支持香港继续发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的作用。

  依托于内地的经贸关系,十年来香港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新趋势,对此,香港贸发局总结为:

  其一,香港的经济腹地和工贸不断扩大。在珠三角,1996年只有约5万间厂房,而到了2006年已接近9万家。香港的工贸企业亦扩大到广东省东西两翼、湖南、珠三角、长三角,个别企业去到东北三省;

  其二,香港产业走向高增值,在1996年香港大部分工商业主要从事加工,只有约一半的港商从事设计生产,而2006年,则有近七成。十年前只有二成厂做品牌,现时则有四成。而协助港商走向高增值的专业人才,包括法律、会计、设计、市场推广,业已进入内地市场,协助民企提升竞争力;

  其三,香港厂商扩大内销市场及新兴市场,现在部分在珠三角的港厂,内销比例己经高过出口,香港亦发展新的市场例如东欧、中东等地。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内地也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回归为香港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影响提供了广阔空间。基本法保留了香港WTO成员的身份,在其授权下,香港可以自行处理对外事务,这对香港巩固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内来说,CEPA会进一步凸显华南地区作为香港这个国际性大都会的腹地功能,从而巩固香港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广阔的腹地,中心城市从崛起到发展无不与腹地经济圈发生密切的关联,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区域关系。回归后,香港无疑获得了这一广阔的腹地。而中国内地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给香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会。受访的专家认为,有了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作为源动力,现在的香港,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是前所未有的。

  再从对外交流来看,十年来,香港特区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了超过190个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成员,或中央人民政府和有关组织所允许的身份,参加了超过20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劳工组织。

  香港特区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组织,签署了超过160份双边协议,包括资讯科技合作、海关合作、避免双重征税、卫生防疫等等;也在中央的授权及协助下,签订了超过90份在司法互助、民航运输、互免签证等方面的双边协定。

  同时,2005年香港成功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在香港举办的国际电讯展,是首次在日内瓦以外的地方举行,两次活动都证明香港具备举办国际大型会议的能力。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香港也将设置分赛场,将首次举办奥运级别赛事。

  可以预见的是,祖国内地+香港,这道加法题还远远没有做完。受访专家都表示,今后,经济向好、但未完成转型的香港,与内地经济将会有着更深度的融合之举。香港在服务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制造业分工体系、促进制造业梯次转移)、以及促进内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可以有更大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振民 | 矛盾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