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岩松采访在香港上学的大学生 |
“岩松看香港”是继“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之后,“东方时空看世界”系列的又一重点节目。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在这种时刻走进香港,尤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节目也是新闻中心“香港十年”系列报道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近教育,在香港上大学。看香港高校的教育。
香港高校从1998年开始到内地招生
白岩松:这几年在内地,关注香港高等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因为毕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内地的学生选择在香港来读大学,那么究竟香港的高等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他们的衣食住行包括教育的理念又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到了香港的城市大学。
解说:我们在香港采访期间正值内地高考,深入地看一看香港的大学,在考生报志愿的时候能够让考生和家长有所借鉴,成为我们这次看香港的一个愿望。
白岩松:大家一定会关心比如说在香港上大学的话,一个月吃饭要花多少钱呢?一个女生的话。
詹宝:如果从我自己来讲的话,每顿饭大概二十块钱左右。然后早饭有时候自己在房间里面准备一点牛奶啊面包啊什么的,这样自己到超市去买加上水果,一天下来我估计六七十的样子。
白岩松:那接下来大家当然就要关心的是你当时是来报考城市大学,城市大学有没有给你提供奖学金?
詹宝:有,是入学的有一笔免交费的奖学金,就是一年六万块钱。一年六万块钱也就说现在除去生活之外,剩下的费用你不用考虑了。第一学期第一年是这样的。然后我刚刚拿到了一笔香港赛马会的奖学金,那个它每年会更新。
白岩松:有了这笔奖学金,是不是父母不用再给你邮钱了?
詹宝:应该是这样的。
解说:追溯起来,香港高校是从1998年开始到内地招生的,最早这是得益于香港赛马会的支持。1998年,香港赛马会给香港高校提供了一笔资金,作为招收内地学生的奖学金。那时香港高校委托内地的北大、清华、复旦等10所名校代理招生,当时在内地的招生总数也只有几十名。直到2003年,香港高校被批准在内地自主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2所香港高校面向内地的25个省市招生,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录取重点高校。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总数计划达到了1300人,内地学生也就又多了一些选择。
白岩松:当初之所以城市大学,就是你在报它会选择你,是因为你在北京高考的时候成绩?
詹宝:它当时的要求是一本线上八十分,然后就会有全额的学费的奖学金。
白岩松:她是一个很简化的说法,就是首先一个要求是重点院校的分数线,还要再上面八十分。
詹宝:对。
白岩松:你当时是在北京的理工科大约能排第几呢?
詹宝:这个我不太清楚具体的排名,但是我当时是超过线了一百一十多分这样子。
詹宝:那就非常高了。
白岩松:那自然有一个问题是要关注的,为什么要选择?因为以你高出一百一十分的话,那应该进清华北大也是没有问题的。
詹宝:为什么要选择来城市大学读,其实我本来家里是希望我学医,而且父母对香港其实他们的了解并不多,但是我中学的时候的导师,他是在香港做过博士后,他跟我讲说香港在科研方面还有环境氛围方面可能会更适合我。
白岩松:你觉得要是有不适应的话,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詹宝:其实不适应挺多方面的。一个是比如说学习上面,这边是全英文教学。过来的英文水平不够好的话。
白岩松:那就很痛苦了。
詹宝:对,这是一个问题。
解说:截至2006年,香港高校招收的非本地学生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10%,未来几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5%。在非本地学生中,只有少数是海外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内地学生。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学生就有近1000人。香港高校近年来在内地的声望持续升温,各省高考状元纷纷投奔港校。所以有媒体称港校是在“掐尖儿”,把尖子生都夺走了。在生源的争夺战中内地高校明显感到了一种压力。那么香港高校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希望能更加深入地看个究竟。
解说:吃过午饭,詹宝先带着我们到了图书馆,这里虽然只有一层,但却是亚洲最大的一层图书馆。引人注意的是学生在图书馆24小时都能借到书,在一定限额内可以免费打印资料,学生们在这里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向学校租借,只要是当天借当天还,就可以免费,长期租借租金也十分低廉。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