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搭便车还是自赶路?
■特约记者/姚瑞伦 发自香港
在世超过十年的人和事,都有着各自的不平凡。香港转眼回归十年,是不平凡中的不平凡。有幸见证这十年的香港人,大都感到“风雨同路”。
我们是“中国香港人”!
要客观评论香港过去十年的得与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人越来越爱香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句“香港人”,当中透着无奈、不情愿、惧怕,甚至还有真实的和想象的优越感,包含着说不清道理、难以理解的复杂内涵。当香港人从心底里说“我是中国人”或“我是中国香港人”时,才是真正的“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跟近年中国的经济奇迹有莫大关系,许多人都亲身感受到祖国越来越强大,能够向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已成为一种光荣。
许多人坦言,已由香港回归初期的慌恐,到今天看见中国的经济奇迹,印象大大改观。 其中,一位身为1997年7月1日出生小孩的母亲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回归前总觉得自己是“香港人”,现在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因为,“经常听国歌,又看到国家运动员经常拿奖,航天员飞天,感觉很强烈”。
告别大香港心态
事实上,连外国人也对香港越来越羡慕。一位美国教授表示,近年来诸多北美人士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于“香港已死”的恶兆是否成立。显然,最新的评估告诉他们,香港并不是受害者,十年前的预言和恐惧并未来临。
2007年6月初出版的《时代》周刊亚洲版,以《香港回归十年》为封面专题,更指出香港很幸运,回归后正值中国迈向更自由开放,可以为香港提供梦想不到的机会。该杂志说,香港不但没有死,而且生命力越来越强。
总结香港回归十年,大部分政经界人士均承认,的确错失了很多机会。直至近几年,部分学者及政界人士,才开始将香港的未来发展聚焦在如何跟祖国共同发展,尤其是如何为中华文明带来示范作用。于是,产生了所谓“香港学”的研究。
一位学者引述美国加州大学著名人类学家贾雷得•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分析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失败甚至最终消亡的社会,往往是四种类型:第一种,它没有预见到问题的出现;第二种,当问题出现时,社会的决策层没有理解它:第三种,当这个社会决策层理解时,他们却不能作出努力去解决问题;第四种,当决策层做出努力时,却失败了。 由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由于全无经验参考,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对执行者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考验。
今天的香港,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当然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至于是坚持执行“积极不干预”的自由市场这个法宝,还是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控,是香港未来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而另一项要作抉择的是,展望未来十年,到底香港是想挂靠“中国经济快车”,成为其中一列车厢,还是坚持要自己开一列车跟中国各大城市竞速呢?港人必须对“一国两制”作出深入的实践,尤其是必须放弃“大香港”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