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7月4日报道,继太湖水污染致使无锡市断水之后,江苏沭阳县7月3日也出现了类似情形,因饮用水源受污染,城区20万人断水。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断水决非偶然的个例。有资料显示,入夏以来,我国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同样在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使中国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威胁,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却不能解决积累的环境问题。这样的背景下,“流域限批”无疑是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把住新污染“闸门”的又一有力举措。对其效果,人们充满了期待。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对此恐怕又不能过于乐观。从以往“环评风暴”及“区域限批”的结果看,虽然一些遗留问题得以治理,污染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但由于“限批”只是对新上项目的限制,是与政策运用对象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的对话,因而也只能对愿意在这一框架内对话的企业或地方政府起约束作用,对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则无能为力。所以这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用说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往往是“风暴”一过,许多污染状况又会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
说到底,“限批”只是非常规武器,如果反复、超常使用,很可能培养起被执法者的“免疫力”,从而弱化政策执行的效果。即使将来运动式的“风暴”变成常规化的制度,也必须与体制改革、市场调控、公众参与等各种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可见,“限批”虽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我们决不能只指望这一条路。
更重要的是,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限批”已经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也可以说是环保部门最后的“撒手锏”,再狠一些的就没有了。这既让人无奈,又不免担忧:连“撒手锏”都用上了,要是再不奏效,又当如何呢?
由此,我们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尽管时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广为人知,可环保部门的弱势地位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他们在维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这种地位的形成,源于一些地方政府不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有些大污染企业不是在由当地政府“挂牌督办”,而是在“挂牌保护”,甚至发放“绿色通行证”。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区域、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底线,仍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为代价,而环保部门却只能徒唤奈何!
所以,根治污染,不能光指望“限批”,也不能光指望环保一个部门,而要努力形成全社会防止环境污染的合力。当务之急是要坚决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我们相信,生态环保和建设指标真正纳入官员的考核内容,真正成为影响官员评价的主要指标,环保部门就再不会如此尴尬和无奈,环境恶化的趋势也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周丹平
(责任编辑:ro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