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
主论坛论文摘要
●实施“蓝天工程”,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蔡福全
● 青少年价值观——社会变迁与时代差异
——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 吴明清
●重塑中华美德 奠定人生根基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委 刘 宪
●现代社会的病态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
——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教授 杨国赐
实施“蓝天工程”,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
蔡福全
【内容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却存在不对称、不通畅的情况,大量社会教育资源闲置,而学生课外活动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局限,时间有限。
二、解题方式:以“五个一”为载体(建立一个资源库、编印一本课外活动手册、搭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设计一套评价体系),构建“蓝天工程”框架体系。
三、依托“蓝天工程”平台,创设没有围墙的大校园:校园围墙打开,学生活动空间拓展;活动形式创新,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大资源观”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四、对“蓝天工程”核心价值的思考: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落到实处;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进一步融合;社会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优质均衡;促进学校办学观念进一步转变。
青少年价值观——社会变迁与时代差异
吴明清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究两岸青年于建立各项平台之前所必须凝聚的共识,有彼此认同的共识才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建立平台,设立各项机制。而这样的共识如何获得,又如何永续共识,都是两岸青年在建立平台以前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青少年价值观的世代差异,藉以推论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对青少年价值观之型塑与发展的影响。青少年价值观之实征性资料取自2007年与1982年采用罗克齐价值问卷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所做的价值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少年在目的性价值方面重「真诚友谊」而轻「心灵超脱」;在工具性价值方面则重「负责」而轻「服从」。如就整体价值取向来看,相较于1/4世纪前(1982年)的调查结果,当代(2007年)青少年的价值观已从「社会价值」(如社会安全、平等博爱)的重视,转向「个人价值」(如舒适的生活、自由)的重视;且对「能力价值」(如能干、想象力)与「道德价值」(如勇敢、宽恕)也有新的诠释。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确信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及人格发展需求都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因素,也是世代间价值差异的来源,因此青少年教育与辅导必须体察当前青少年的价值特征,传承优良民族文化,因应社会变迁的型态,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求。
重塑中华美德 奠定人生根基
刘 宪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道德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多元化的冲击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面临更大的困境。弘扬中华美德,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优势,以关爱、正义、责任、诚信、崇礼、宽容等传统核心价值塑造学生品德,为奠定人生根基,是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的病态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
杨国赐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台湾社会在追求经济快速成长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五种社会病态,包括:享乐心理的蔓延,诈欺心理的感染、仇视心理的潜伏、待救心理的引发、求生心理的低落。作者也针对此病态加以针砭,并提出现代社会青少年心理适应的途径以资因应;同时呼吁政府重视推展各级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工作兼筹并顾,培育青少年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形成一套新的中国文化,开展青少年的潜能,增强其社会的适应力,以养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