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吴常胜回答记者的提问
中国台湾网7月17日呼伦贝尔消息 昨天下午,在清凉的雨点一路相伴中,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南端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
蒙古族的导游亚齐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名称与其他省有明显的差别。在内蒙古,旗相当于县,旗以下设镇、乡、苏木和嘎查。苏木是蒙古语,是指乡镇,而嘎查是村的意思。
尽管阴雨天气影响了记者的采访和拍摄,但是夏季的雨水对于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
由于内蒙古属于高寒地区,严酷的冬季长达八个月,牛羊为了存储足够的脂肪来应付寒冷,会抓紧时间在水草最肥美的夏季吃个痛快来达到“增肥”的目的。只有在雨量充沛、牧草迅速生长的情况下,牛羊才会有足够多的食物。因此,牧民认为雨水象征着吉祥。这个讯息一传开,两岸记者们原本阴霾的情绪随即一扫而空。
达斡尔民族乡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根据草场面积较小的实际,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重点发展乳业,即高产奶牛饲养。今天,联合采访团走进了家庭牧场示范点、达斡尔族牧民吴常胜的家中,看到了畜牧产业化在增加牧民收入和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吴常胜今年52岁,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与妻子两个人料理整个家庭牧场。提起家庭牧场,吴常胜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刚开始走产业化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打鼓,但这几年下来,牧场有了一定规模,在管理上有了经验,设备上也更先进,现在奶牛品种提高了,主要以黑白花高产奶牛为主;挤奶也不是靠手工,全是用挤奶器。现在每天挤两回奶,把机器一开,就不用操心了。虽然只有老两口,但是打理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
草原人特有的洪亮声音里透露出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现在内蒙古牧区一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是16公斤,而一头高产奶牛的产奶量可以达到25公斤,按照1.5元/公斤的牛奶收购价来算,喂养高产奶牛所增加的收入将非常可观。当有记者问到吴常胜年均收入的时候,这位草原汉子非常爽快的说,水草好的时候一年5、6万没问题,引起在场记者的阵阵惊叹。
台湾记者想要看看机器挤奶,尽管还不到挤奶时间,吴常胜也大方的满足了远到而来的朋友提出的要求。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奶牛乖乖的从露天的围栏里走进了室内的挤奶场。“这奶牛还会自己站好队伍啊。”一名台湾记者的惊叹令站在一旁的吴常胜会心一笑,他解释说,奶牛一天挤两次奶,上午一次,晚上8点一次,现在不到时间人又多,奶牛有点受惊,反而不愿进挤奶场了。“你看,那两头就不肯靠近呢。”吴常胜指着紧靠院子围墙离人群远远的两头奶牛说。
接通电源,在挤奶器的轰鸣声中,乳白的牛奶顺着管道流进了储奶罐,快门声陆续响起,吴常胜的笑容里透着骄傲和自豪。
当记者们结束采访离开这个家庭牧场的时候,天已经开始放晴了,视线变得清晰起来。翠绿的草地朝远方延伸开仿佛没有尽头,直到与湛蓝的天空相接,这样的景色令所有人都大呼过瘾。雨过天晴,海峡两岸记者看到了最美的草原。(张弛)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