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爱心档案》5周年·温暖曲朗多多
我们想上学——来自青藏高原的童声
信息时报广邀爱心市民与爱心企业 共同资助225名青海学童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祝勇
特别鸣谢梁小洁、天语对本专题所作的贡献
不通电不通邮,上学要抽签
青海玉树曲朗河北岸的多多峡谷,青藏高原上海拔3700米的美丽净土。
它的落后偏僻与它的美丽一样令人不可思议——这里每年的10个月里面都是风雪飘摇、与世隔绝;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也不通邮;这里人均年收入仅500元,在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超过2500元的青海处于生活的最底层;这里仅有的一间简陋学校,是嘉赛活佛变卖家产,多方筹措建成;这里的孩子们想上学,曾经还需要通过抽签来得到机会;今年,这里还有225名学龄儿童,缺少上课的教室与避寒的宿舍、也缺少支持他们在校的衣食住行学等基本费用……
多多峡谷地区目前有300多名8至13岁的孩子,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多元的高原牧区,从来没有学校,牧民祖祖辈辈都没上过学。为了让这300多名像牧区牛羊一样纯洁的孩子能够学到文化知识,年轻的曲朗嘉赛活佛四处奔走筹措,终于在2002年获得批准,2004年开办曲朗多多小学。
由于在牧区,牧民居住分散,学生必须采取寄宿制。面对多多峡谷牧民贫困、落后状况,学校免收学生学费,免费提供食、宿、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2007年需要上学的孩子有256名,其中只有31名已落实了资助,其余有225名孩子的费用仍无着落。经过计算,今年支持一名学童读一年书所需的费用为2181元。
孩子们在校期间的饮食以糌粑为主要食物,每个孩子来校时都带来一大袋青稞粉,一日三餐均以此为食。到了吃饭时间,往碗里放一把青稞粉,倒点热水捏几下直接啃。长期营养不良,让孩子们普遍身体发育缓慢、身材矮小,许多十几岁的孩子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样子。
由于牧区人烟稀疏,居住地分散,所以,上学的孩童全部只能住校。而课室与宿舍正是他们最需要又最缺乏的东西。
目前学校专门的学生宿舍有8间,共193平方米,平均每间可使用面积不到25平方米。住了75名学生,每间10~13人,
另外,2004年最早修建的两层6间教学楼,因发大水导致下陷,墙体出现裂缝,成为危楼。但由于宿舍不够,危楼内4间教室也被用作宿舍,每间住20~30人,共有150多名学生住危楼内。由于住宿面积小而人太多,且床不够,大部分孩子铺上稻草打地铺,挨个睡地上。
还有30多名孩子只能睡在向民政局借来的帐篷里,严寒之时,帐篷里也会结冰,比宿舍温度更低,孩子们经常冻得打哆嗦。下雪的时候,帐篷内的孩子们也会挤进危楼内睡,但担心危楼随时会坍塌。
江永森格候补上学的孩子
由于条件十分有限,2004年曲朗多多小学正式开学时,首次只能招30名学生,且只能分给每个村子四个名额,让村民们抽签。
8岁的江永森格,从学校打地基那天起,天天到学校建筑工地上来,着急等待学校开课,但抽签时没被抽中,他在学校旁搭了帐篷不肯走,坚持等待机会,终于等到另一个孩子因故不能来上学,江永森格如愿成为首批小学生之一。
许多没有中签的孩子都来到学校,久久地不愿离开,希望学校能收下他们。
但是,江永森格的磨难并未就此终止,因为学校必须全包孩子们的费用,而费用又只能一年年筹集,所以今年,江永森格还不知道他能不能再有机会去上学。
编辑把他编到了001号,我们希望,这个能坚持的孩子,会打动某个市民的心。
曲朗多多遇上了《爱心档案》
当广州的家长为如何教育孩子珍惜学习机会而烦恼时,青海曲朗多多峡谷内225名学龄儿童却正为了得到读书的机会而挣扎,为牧民创立曲朗多多小学的33岁的曲朗嘉赛仁波切(汉族地区俗称活佛),也在为了学生们新学年的费用、过冬的校舍而奔走忙碌。
想上学要抽签碰运气
2002年,曲朗多多小学正式被青海玉树教育部门批准建立,经过活佛5年奔走筹措,如今这个小学已初见雏型,正引起越来越多各方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包括一些广州、珠海等地的爱心人士。
然而,由于牧区极度赤贫,牧民年收入只有500元,所以,学校对收录的学童只能实行全包:衣食住行学都由活佛为学校努力筹集。
他们想到了《爱心档案》
热心家乡教育的嘉赛活佛粗略算了一笔账,今年连新生在内,需要上学的学童256名,他只筹集到了其中31名的学费,其余225名学童的学费他还在四处奔波筹措,难道就这样让他们流落校门外?这时,曾经去过曲朗多多的广州志愿者们想到了信息时报《爱心档案》。
秉承“善有善报”传统观念的广州人向来不吝惜爱心,在《爱心档案》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此次“温暖曲朗多多”大型活动,希望更多的广州爱心人士了解曲朗多多,将温暖的双手伸向美丽的青藏高原,伸向高原峡谷中这间与世隔绝的小学,为他们点燃希望之光。
我们祈愿,嘉赛为牧区办学的热忱可以打动您,志愿者无偿奉献的热忱可以打动您,牧区的225名孩子,可以用他们的眼神打动您!
今日起,敬请关注信息时报“温暖曲朗多多”特别策划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