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夜里12点半。上海一间大学宿舍里,几个年轻人盯着电视:“快,演大结局了!”
一个高大的男生,大步流星“奔”进屏幕里,挺括的白色校服,汗水从他麦色的、充满阳光的脸庞上淌过,他清澈的眼睛透出严肃,嘴角却咧开自信的笑容:“杨老师,把这两百学生军交给我毛润之,您就放心吧。
”……
3天后,一封贺信,从长沙市委宣传部发出。以“毛泽东的学生时代”为题材的《恰同学少年》,继4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获得收视冠军之后,又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拿下了一度高达15%的重播收视率。
“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横空出世,剧本作者——38岁的湖南卫视编剧黄晖一举成名。
“忘记”伟人实在难
19岁的男孩子,高大帅气,为了读理想专业炒了4个学校的“鱿鱼”,是个一球不失的足球门将,会因为有女孩子喜欢自己而苦恼,还会偏科、搞恶作剧……“这还是毛泽东吗?”黄晖写出剧本初稿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然是。湖南文史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校史档案……白纸黑字。我们就是从没想过,毛泽东也有19岁。”黄晖的书架上,那本最早的《恰同学少年》故事大纲,还可以看到他动笔之初写的一行字——“那个年代/那个中国/有过那样一些先生/培养了那样一群学生”。
当年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来没有“一枝压群芳”。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并称为“一师三杰”;杨昌济、孔昭绶和袁吉六一道,给学生们留下一生的烙印。黄晖的思路,从“个像”走向“群像”——“那是一群学生,他们的后来,很不平凡;但在我的笔下,他们出场时,都平凡得像邻居家的小孩子。他们的幸运,是进了一所好学校,遇上了一群好先生。于是,他们开始从平凡走向不凡。”黄晖决定走“红色+偶像”的线路——就写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的5年,就做青春偶像剧,就以教育为主题。
这一年的夏天,长沙天气奇热无比,黄晖关门闭户,写作速度慢得惊人,愣是憋了足足半年。一度,16天没写出一个字,“把一个伟人还原成一个19岁到省城读书的学生太难了,写着写着,天安门城楼的画像就钻进脑子里。然而,如果我写的不是"一师本科第八班学生毛泽东",又怎么可能有青春偶像剧呢?”16天之后,黄晖终于拿起笔了。回去了?“不,我只回去了80%,我尽力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动笔之前,黄晖在北京被“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那是3月份,黄晖拜访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重大办”)的专家。“这恐怕不行,要么别写,要写就写到秋收起义。读书是革命前的事,按规定不能写。”一小时的谈话后,黄晖灰头土脸地出来了。
3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一个新鲜的电视剧梗概,要在怀里枯萎。黄晖不甘心,厚着脸皮,又去找“重大办”的另一位专家李准。李准掂了半晌的本子,沉吟不决:“原则上不要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呀……”黄晖彻底“认栽”,卷起本子,准备回长沙。突然,听到了第二句话:“实在要拍,也只能4到6集。这样吧,本子留下,我先看看。”顿时,黄晖的眼睛“噌”地直了。
第二天,黄晖就被请了回来。李准很激动,“梗概我看了,很新鲜!这写法以前没有!我提个建议,最宽尺度,8集。你们拍两部,上部还叫《恰同学少年》,校园篇,讲读书的;下部起个名,《风华正茂》,社会篇,讲革命活动的。能行,就两部连播;不行,也有个下部出来。按这个方案,我替你们争取12到16集的可能性。”
黄晖差点没跳起来,起死回生了。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闻讯后,更是一拍桌子:“管它的,赌了!长篇,也不要分什么上下部,我们就一部《恰同学少年》!”
剧本写出来后,黄晖成了第一个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上“吃螃蟹”的人。学生毛泽东、青春偶像剧的男一号、拿当年的第一师范学校对比今日的大学教育……“重大办”不得不郑重其事地一审、再审……结果,像一出拉锯战,“重大办”要坚持历史人物的高度,黄晖要较真青年学生的普通,30集的剧本最终被“锯”成了25集。
2004年12月,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漂亮的校门口封了路,数九寒天,《恰同学少年》总算开机了。等到春暖花开时,片子也拍完了,再次送审。审完后又修改,最终成了23集的电视剧。
跟央视“赌”一把
2005年11月,《恰同学少年》送到中央电视台,不料一搁置就是一年半。“能不急吗?电视剧拍出来了,是要播的,何况这部电视剧,就是希望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迪。”黄晖郁闷了,但《恰同学少年》的主创团队,最终还是沉住了气。“我们就是打定主意要在央视首播,等着。”
2007年3月22日19时55分,《恰同学少年》终于露脸。可是,“冷宫”的日子好像还没完,第一天的收视率,居然创下了央视黄金档的倒数第一,不到1%。黄晖“猫”进家里,不出声,一天,两天,三天……第四天,突然有朋友说:喂,你小子不错啊,收视率在北京猛涨。第二周,又说:你夺全国卫视之冠了;第三周,创下央视单日收视纪录……黄晖总算松弛下来,“不过,以后无论如何也不打算再碰重大题材了”。
上大学时,黄晖是学校的“另类人物”,古典文学独树一帜,其他科目都不怎么样;毕业时,他“挂科”太多没拿到学位证,一篇小说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买下版权、改编成电影;10多年来,他从没读过一本编剧理论书,《恰同学少年》是他第一部独立创作并拍摄完成的剧本;现在,他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家收拾菜园子。
虽然黄晖说过“今后不再碰重大题材”的“狠话”,但观众仍然期待他这个湖南人,再“狠狠”地“碰”一次重大题材,因为他们喜欢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他们崇拜那些原本平凡的革命伟人。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