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吴存荣:合肥十五年后经济规模接近今天的上海

  吴存荣:十五年后的合肥 经济规模接近今天的上海

  “大建设”是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必然选择!

  “大建设”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眼下短暂的塞车,是为了未来市民出行的更加便利

  新安晚报:吴市长,您好!感谢您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从去年启动至今,合肥“大建设”已经持续了1年零4个月时间。提起“大建设”,市民有这样两个直观的印象:一是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修路架桥的场景,有人甚至戏称合肥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合肥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大建设”?

  吴存荣:城市建设,不是“拍脑袋”工程。合肥今天进行的所有建设,都是按照新修订的2020年城市规划所确定项目逐步展开的。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不可抗拒。面对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决策者是被动应付导致城市无序发展,还是主动规划、主动建设城市适应形势发展?我们显然应该选择后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安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少中心城市的带动。合肥,作为省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义不容辞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建设”如何入手?必须交通先行,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活了,才能加速经济资源的流动,这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如果没有“十五”期间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就很难有“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大建设”,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城市发展的平台搭建好了,大批工商企业入驻,增加财政收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今年上半年,合肥市的财政收入就超过了2004年全年的总量。大建设,决不是一个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新安晚报:同时修这么多路,势必会造成突出的“堵车”现象。很多老百姓都在问,伴随在建道路逐条地投入使用,眼下正困扰合肥市民的“堵”是否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吴存荣:眼下的堵车问题,确实给部分市民出行带来不便。有人问“合肥市为什么一下子修建这么多道路”?实际上,“汽车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们现在汽车数量还没有饱和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尽早修路。如果我们迟一年修,堵车情况肯定会更严重。我们现在的堵车,是发生在一定时段、一定路段的。短暂的堵车,换来的是未来市民出行的便利。这一点,我相信绝大多数市民能够理解、支持。

  也有人问,是不是道路修好之后,合肥就不会发生堵车了?我不这样认为。这是我们的一种理想状态。大家都知道,国内外先进的大城市堵车是常态,而我们人均的道路面积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况且我市汽车拥有量在高速增长。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主动修路,就能减轻和缓解交通的压力。

  画外音 2006年2月18日,吴存荣在当选合肥市市长时曾表示,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给合肥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006年5月6日,吴存荣在“大建设”重点工程首批7条道路的拆迁、拆违现场表示,交通是一个城市最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交通问题,应该坚持公交优先,包括解决方便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按照“141”的规划,打造四大组团到中心城区的一刻钟快速交通圈,始终把道路建设放在基础设施的首位加以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存荣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指出,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汽车时代已经来临,合肥市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挑战。合肥市现在正在推进一批城市道路建设,应该说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交通,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所以现在建设时期可能给市民带来一些不便,但最终会方便市民,有利于市民。

  空间,是合肥发展的一大挑战;滨湖新区也是“逼”出来的

  新安晚报:合肥正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滨湖大城市。作为城市版图的新组成部分,滨湖新区的建设对于合肥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意义?现在就着手建设滨湖新区,是否是合肥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的前瞻性的举动?

  吴存荣: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城市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合肥发展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发展的空间问题。合肥,往东是肥东县城,往西南是肥西县城,往西是大蜀山,往北是双凤工业区,往东南方是巢湖,往东北方是两大水库。可以说,合肥被“圈”在了中间,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但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预测,到2020年,合肥城区人口将突破500万。这么多的人口,往哪里放?合肥的现代化大城市,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目前来看,只能往滨湖新区这里发展,这也是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正确选择。所以我们做了十五年的规划,十五年后合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若按现在的发展势头,经济规模将接近今天的上海市。因此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

  画外音 2006年7月,吴存荣在对滨湖新区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时曾表示,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市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省会城市形象,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目标的迫切要求。吴存荣指出,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组团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把合肥打造成现代化滨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中心、旅游度假基地和文化会展中心,建设成宜商宜住的生态环保新城区,建设成合肥通过巢湖走向长江、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大建设”的资金有可靠来源,融资控制在计划风险红线之内;“大建设”绝不会挤占对老百姓民生事业的投入

  新安晚报: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据了解,2006年全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为167.77亿元。这再加上2007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不足300亿元。有消息称,在大力推进滨湖新区、科学城建设的同时,合肥这两年仅市政建设投入就高达224亿元。对此,市民普遍存在这样的疑虑:“大建设”资金究竟从何而来?

  吴存荣: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也听到过类似这样的疑问。曾经还有记者问过我,你们从哪里搞那么多钱?我回答他说,山还是那座山,城市也还是这座城市,不过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创新了思路,推进了改革,整合了资源。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下,各级政府不能向银行贷款。因此,我们融资时,首先要搭建一个政府控股的融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政府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将资产规模做大。只有融资平台规模大,资产质量高,才能够吸引银行的贷款。

  基于这个思路,2006年5月我们进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了合肥市的相关资源,成立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合肥市融资的平台。银行向该公司发放贷款时,他们会根据公司还款能力及银行风险控制规定对这个平台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如此,合肥市也划定了一个科学的融资风险控制红线,并成立了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对各个层面的融资进行监管。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之下,我们的融资和贷款,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即便不考虑财政收入的增量,我们还款也没有问题,我们甚至能够列出到2020年的还款计划。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这就意味着,“大建设”中虽然贷了款,我们的还款能力却是逐年增强的。

  新安晚报:仅仅靠融资,似乎也不能解决所有的资金问题?

  吴存荣:那是当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通过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同时还降低了建设成本。在2005年之前,拆迁补偿是修建一条路的最大支出。一般来说,拆迁补偿的费用,要占修这条路总费用的60%,最高甚至达到80%!而通过“大拆违”和规范拆迁安置,我们大大降低了用于拆迁的支出。此外,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带动了土地交易体制改革和工程招投标体制改革。目前,我们采用“有效最低价中标”的制度。建设成本比以前降低20%多。

  至于你提及的224亿,我要解释一下。“大建设”的资金,不仅仅依靠合肥市本级的投入。三大开发区、政务区和滨湖新区,自己也有类似的融资平台。它们自我融资、自我平衡,做得很好。在这些区域修建的道路,虽然纳入合肥市“大建设”的范畴,但是却是他们自己出钱的,比如政务区就已投入几十亿用于修路。

  此外,我们还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在“大建设”中,燃气、自来水、电力、供热等企业,都有较大投入。合肥市本级、三大开发区、政务、滨湖新区、四个老城区和企业在“大建设”中投入的总量,才是这224亿元。

  可以说,两年来我们整合了资源,利用了各个层面的融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握住了总的风险。目前“大建设”已经步入良性循环。资金来源,不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大建设”并没有挤占对老百姓民生事业的投入,合肥在再就业、低保、医保等十二项民生事业方面投入有大幅增长,做得很好,在全国都很有名。可以说,我们是在保障民生事业的前提下,来干“大建设”,使两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现在坚持一条:民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必须快于“大建设”投入的增长。勒紧裤腰带挤占民生事业的钱来干“大建设”,这样的事情合肥不会干!

  政府进行融资是不是一种“提前消费”?向银行贷款,是否存在风险?在提及这些问题时,吴存荣和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武好多次拿老百姓按揭买房作比喻。

  “手头有5万块钱,就买5万块钱的房子?这种做法在今天来说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李武好董事长表示,经济发展到今天,老百姓已经普遍接受按揭购房的观念。同样的道理,吴存荣表示,作为政府也应该转变过去“手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理财方式”。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必须要有适度超前性。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通过“大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大建设”进行以来,入驻合肥的企业呈现“井喷”状态。仅今年上半年,合肥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114家。

  “大建设”要以人为本;现在的拆迁补偿政策,老百姓支持,也避免了许许多多的矛盾

  新安晚报:您刚刚提到,规范的拆迁安置工作为“大建设”节约了成本。拆迁,一向被视为城市建设的头号难题。在“大建设”过程中,合肥市也一直强调关注民生。请问,合肥市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安置方针?

  吴存荣:我们一直强调,“大建设”要以人为本。在拆迁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实物安置的办法,人均安置面积是全国最高的补偿标准。拆迁涉及农村宅基地的,对于祖居户,我们按照人均45平方米的标准,给农民安置商品房。一家三口人,就相当于补偿了他们四十万元,远高于原来的居住水平。对于城市商品房,我们采取“拆一还一”的方针且新房不需拆迁户补差价。特别是对于特困户,政府确保给他们安定的住所。

  这样的补偿方针,看起来政府要多拿不少钱。实际上,这避免了许许多多的矛盾。过去,按照房屋面积补偿,拆迁前要一户一户调查,要一家一家丈量房屋面积。这中间,有大量虚报房屋面积的,还有层层突击搞违法建筑的,引发很多矛盾,滋生一些腐败问题。现在,采取了统一的补偿标准,并通过“三榜公示”,征求意见,老百姓都很满意。很多农民把钥匙一交,就主动把房子拆掉了。

  商品房拆迁也是一样,过去拆商品房要先进行评估。你的商品房是50年代还是60年代的?根据估价,要计算出与新建商品房的差价,让你补这个差价。然后他就要反映了:我的房子装修过了,这个装修也应该给我估个价。这样估来估去,麻烦得不得了,也耗费很多时间和成本。最后,政府花的钱不比现在少。

  现在的政策,保护了老百姓的合法利益,狠狠打击了一向为普通老百姓痛恨的一些违法行为,净化了社会风气,获得了百姓的巨大支持。“大建设”中拆迁的顺利程度,超出了我们的设想。我们都不能想象,滨湖新区那么大面积的房屋拆迁,那么多的祖坟搬迁,在一周时间之内就全部拆迁完毕了。

  画外音 在合肥市民的心目中,吴存荣是一位从不把群众的事当做“小事”的市长。

  2006年9月5日,合肥市党政领导第四次公开接待群众来访时,一位家住政务文化新区回迁房的刘女士向吴存荣市长反映,新房入住不久后墙面甚至屋顶就出现了多处裂缝。而小区内多数居民家中也出现类似情况。刘女士在仔细检查后还发现,房子里的钢筋竟然直接暴露在外面。听到刘女士的话,吴存荣当即要求在场的有关负责人,彻底调查楼房出现裂缝和断层的原因,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制定修缮方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该维修的坚决维修,对维修给居民造成损失的要进行评估,给予补偿,“绝不许糊,不许拖拖拉拉”。他强调,这件事绝不是件小事,“摸摸自己的良心,这个责任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一个都跑不了!”

  土地一级管理,政府直接和开发商见面,实际上降低了房屋建筑的综合成本;合肥的房价控制,在全国都是做得特别好的

  新安晚报:吴市长,刚才您也提到,投融资体制改革,带动了合肥的土地交易体制改革。请问合肥市在开展“大建设”后,采用了何种土地交易的方式?这对合肥的房价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吴存荣:过去,合肥的土地市场是多级管理。区、街道甚至村里都有权出售土地,土地管理存在着漏洞。去年我们成立了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全市的经营性土地进行集中的上市和处理,这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与前年相比,我们少出让了1500~1700亩土地,但是收入增加了10多亿元。

  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政府把土地价格提高了,老百姓的购房成本不是要增加么?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土地在交易中被反复倒手。开发商拿到土地时,往往已经倒了三手甚至四五手。这样,开发商拿到土地的实际价格,比现在直接从一级市场买土地还要高。现在,我们土地变成了政府直接管理一级市场,开发商直接和政府“见面”。我们还采取了“政府拆迁,净地交付”的政策,保护了开发商的利益。对于开发商而言,名义地价提高了,实际综合成本却在减少。这也就是合肥的房价为什么不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合肥的房价控制,在全国来说都是做得特别好的。

  画外音 最近,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就房屋销售价格情况对我省合肥、芜湖等10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合肥房价的涨幅在全省是“倒数”。

  2006年4月13日,吴存荣在会见来肥旅游采访的港澳媒体参访团时表示,合肥的房价没有什么风险,政府在这方面控制一直很严格。合肥不会出现类似于香港的房地产危机。

  不要整天守着老城区那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小城市和大城市,对市民素质的要求有很大差异

  新安晚报:“大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1年零4个月时间。通过这段时间的切实感受,您认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目前还存在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吴存荣: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建设的速度问题。我们建设的速度是很快的,是能满足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需要的。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市民的观念、思想意识亟待转变,市民的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城市、集镇和农村,是有严格区别的。而一座小城市和一座大城市,对市民的观念、素质,又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差异很大。最明显的一点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居民,在时空观念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现在很多市民,还习惯于守在老城区,还不习惯于大城市的生活。很多人的理想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呢?前面是办公楼、后面就是宿舍,下班还能买点菜回家,中午还能回家睡一觉。纵观国内外,没有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活会是这样。所以我经常跟一些合肥的朋友开玩笑,你不要整天守着老城区那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空到政务新区、开发区、滨湖新区看看,你绝对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合肥”。

  而合肥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是大势所趋。相比其他一些大城市,合肥的人文传统和城市底蕴不算丰厚。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在保护传统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方面,和大建设的任务一样重。去年开始,我们在城市的人文环境上下了很大功夫。城市创建、整治“四乱”、发展文化产业,都是为了提升整体文化氛围,带动市民素质的提高。光有高楼大厦、宽阔马路,而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素质,不能叫做现代化。当然,这需要一个更漫长的“建设”过程。

  画外音 “合肥的年轻人在外面要更自信些,更牛气些。”2007年4月28日,在合肥市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形势报告会上,吴存荣与300名青联委员谈起他对现代化市民的素质建设的看法。在吴存荣看来,自信、自强、包容、创新、诚信,都是一个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市民特别是青年应有的素质。

  “大建设”不只是修几条路;15年后的合肥,必将是一个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新安晚报:我们知道,“大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也是合肥迈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开端和必由之路。您能否向广大市民描画一下,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合肥将会是什么样?

  吴存荣: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大建设”会持续一段时间。它是一项综合的工程,绝不是修几条路就万事大吉了。

  我很愿意拿上海来做一个比较,当然这个比较可能不完全准确。1990年,上海全年生产总值达到900亿。而2005年,合肥的生产总值达到878个亿,接近900亿这个数字。这中间,差了15年时间。可以这样设想,如果以2005年作为起点,按合肥现在的发展速度,再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20年时全市经济总量应该和上海现在的经济总量差不多。可以说,上海的今天,就是15年后合肥的大致图景。

  这既是美好的愿望,也对我们作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从1990年到现在,上海发生了多少变迁!一个德国人曾写过文章,描述了1990年他在上海的所闻所感。文章中写道,当时的上海是个灰暗的城市,推开窗户看到几只雨燕,一片破平房,零零星星只有两三栋高楼。15年间,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上海的今昔对比,我们就能明白,合肥的城市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我们今天的大建设,还只是起步。

  画外音 “解决合肥的交通问题,眼界一定要长远。”2007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长吴存荣在北京表示,他心目中的“理想合肥”是:居民生活富裕,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各方面都和谐发展。(吴国辉、章玉政、陈哲、安雨)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吴存荣 | 矛盾 | 李武好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