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风水的主题
风水虽然不仅仅是生死,但涉及的主体还是生死。生人的建筑和时韵,亡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人的影响。科瓦列夫斯基在北京半年的游历让他认识到,厚葬的风气从中国古代开始就非常盛行,因为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真正的现实生活差不多。但他也认识到中国人来世观念的复杂性:“孔子虽然承认灵魂不死,但从未提及灵魂世界,也不谈来世。而与他同时代的老子在其学说中就谈到了这些。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非常之深,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与儒学相抗衡,甚至经常居于上风。
”
这也许是世界上许多乐于营建陵寝的国家的精神因素之一,但至少中国人营建墓穴的原因不仅于此。刘熙在《释名》中曾对“墓”的社会伦理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墓
,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这个功能性即便是对于贵如帝王的明皇室也是如此。1850年初春的那个夜晚,俄国人科瓦列夫斯基游历十三陵后,在昌平夜宿的旅店曾意外与前往十三陵祭祖的一位明皇室后裔相遇。科瓦列夫斯基写道,清朝知道有很多明王朝皇族后裔在民间,但对他们置之不理,也未加以严格限制。任由前朝皇族后裔扫墓祭祀,乃是因对祖先的尊重亦即孝,实为所有封建道德伦理的共同基石。即便是当年明成祖朱棣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时,虽将当地的康家庄迁出,却保留了陵区内百姓的祖坟。
在科瓦列夫斯基看来,十三陵只是有“永远也看不够”的美景。对于这里符合郭璞《葬书》中“四灵”的风水标准他也许难于理解。不过一个王朝覆灭后不变的只是风景而已。风水未能阻止科瓦列夫斯基和明代后裔充满唏嘘感叹的夜谈。数百年后它也无法阻止另一个伟大王朝的崩溃。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