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钦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时重视农业,尤其重视水稻的种植和增收。他曾在北京城内中南海里的“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亲自实验水稻,又派人在玉泉山下种一小块试验田,取得了成功,后来称它为“京西稻”。他的诗《早御稻》中写道:“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陆钦《龙之吟——中国历代帝王诗词》)这里表达了他观看稻田后产生的由衷的喜悦,并渴望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一年争取收获两次。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有一年六月的一天,康熙在巡视丰泽园稻田时,偶然发现一株“高出众稻之上”的稻子,而且颗粒已经成熟。
本来这里种的是玉田稻种,要到阴历九月才能成熟,而眼前的这颗稻子提前两个月,这是出乎康熙的意料的。他把它作为种子到第二年试种,果然于六月早熟。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泽微红粒长,吃起来气香味美。(见《康熙玑瑕格物篇》)因为它是康熙亲自发现和培育的,故称御稻。后来人们称它为京稻。
康熙的《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诗中也写道:“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乐岁穰。”农历七月相当阳历八月,看到稻田的紫芒就联想到一片五谷的芳香,足见他对水稻格外的重视。不论是南方的炎热之地还是塞北较寒之地的人们,都称赞这种谷类作物的移植是一种好兆头。特别是塞北称瑞,把稻子种到北方塞外,这是一种宏愿,经过努力变成了现实。
据有关文献记载,康熙四十二年,清政府兴建承德避暑山庄,御稻种首先被移植到此地,地处长城之北,白露之后一般稻子不能成熟,但御稻种是白露前成熟,因而试验成功。于是开辟了长城以北种水稻的新纪录。康熙曾说过:“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盈余。”
康熙对水稻的种植可以说是一往深情。于是,他对水稻的育种、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过程都有具体的描写,都抱有执著的追求和深切的渴望。他的组诗《题农耕图》中就有详细的描写:
初秧:“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拔秧:“青葱刺水满平川,移植西畴更勃然。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
插秧:“千畦水泽正弥弥,竞插新秧恐后时。亚旅同心欣力作,月明归去莫嫌迟。”
收刈:“满目黄云晓露晞,腰镰获稻喜晴晖。儿童处处收遗穗,村舍家家荷担归。”
持穗:“南亩秋来庆阜成,瞿瞿未释老农情。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
这里展示了农民种水稻的系列场景,语言明快。初秧,描写农民为了抓紧农时而辛勤忙碌,“绿畴千顷”,场面浩大,颇有气势。拔秧,描写水稻移植的繁忙场面,水田里遍地浓绿,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插秧,叙述了在广袤的农田里“亚旅”(小官吏,村官)与农民一起劳作的情景,月亮升起来了才回归家园,毫无怨言。这种披星戴月的辛劳,目的是争取个好收成。收刈,描绘携镰收割、老幼各尽其能,儿童灵巧拣拾稻穗、农夫力壮担稻而归,烘托一派丰收后喜气洋洋的气氛。持穗,勾勒了乡间打稻的场面,突出写听觉的感受,丰收的喜悦之情在村庄里到处激荡。
康熙有种植水稻的亲身体验,他的这些诗句还算不上是非凡的佳作,但它贴近生活,有泥土气味,比某些文人在书斋里凭想象来撰写诗文更富有生活气息,耐人玩味。
总之,康熙与京稻的关系相当密切,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数百位皇帝里,无出其右。他的功劳是把水稻的移植推广到长城以北,又倡导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康熙的子孙,也就是雍正、乾隆对农业生产也很重视。每逢春耕开始,雍正、乾隆都先后在“丰泽园”小片试验田里举行“藉田”仪式,亲自扶犁示范,以示重农。雍正的《耕》诗中这样写道:“原隰春光转,茆茨暖气舒。青鸠呼雨急,黄犊驾犁初。畎亩人无逸,耕耘事敢疏。关心课东作,扶策历村墟。”这首诗对春耕大忙季节农民的辛勤劳作,寄托着由衷的渴望。乾隆则有《丰泽园》一诗:“左艺蔬畦后弄田,园名丰泽缅尧年。”这里描写了丰泽园稻田、菜园的布局,表达了自己的重农理念,还颇有孙继祖业的意思。
图为:京郊稻田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