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号台风“圣帕”在中国福建登陆时,一个六人研究小组迎风而上,开展了一场“追风行动”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陈晓玮 记者张大诺发自北京 狂风,暴雨。8月19日凌晨2时,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在中国福建登陆。在台风登陆地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一辆神秘的移动观测车停立狂风暴雨之中,六位来自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展开“追风行动”,搜集关于台风的重要数据。
美国经典灾难电影《龙卷风》里的场景,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2级台风下做实验 赵兵科是“追风计划”的现场负责人,这位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博士在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当时的场景时依然有一些后怕:“豆大的雨点伴随着四起的狂风呼啸袭来,足足有12级,虽然我们的观察车被千斤顶顶着,又用钢丝捆绑并且固定在地上,但是仍然能够感到车身在猛烈摇晃。其实我们六个人都是第一次在台风中心做实验,心里也没底,难免会很紧张。”
为什么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追逐”台风呢?赵兵科解释说:“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运用卫星和雷达,人们可以及时监测台风的形成,窥探台风的结构,预测台风的走向。但是卫星一旦观测距离地表5000米以内的事物,会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想要精确研究微观问题,比如台风风向风速的突然变化,离不开低空和地面的探测。”
7只气球升上万米高空 赵兵科带领的观测车8月16日从上海出发,17日16时到达福州,后方的即时专家保障小组此时才确定了观测地点:福建崇武。“追风小组”将台风迎了个正着。
移动观测车上携带的核心探测仪器包括风廓线仪、超声风温仪、GPS探空仪、自动气象站等。整个观测过程从19日凌晨开始,到20日早晨结束。施放的8只探空气球,除第一只施放失败外,其余7只都成功飞进了台风眼。7只气球上升到1.5万~3万米的高空,将沿途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信息传回地面,由GPS探空仪接受。随后,通过转播系统,台风内部的情况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后方指挥部。
台风眼里并不平静 追风工作危险性非常高,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三起追风机坠机事故。这一次在福建虽然是地面观测,也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在“追风行动”展开前,研究小组为观测车和仪器准备了加固材料,观测车被“五花大绑”,小组成员更是提前购买了人身保险。在台风到来时,六位专家主要在观测车内紧张地工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离开观测车时,身上都牢牢系着绳索,以防出现意外。
虽然危险,但好在无人受伤,并且成果显著,除了获得大量珍贵数据外,研究小组成员还切身感受了台风系统的内部情况,纠正了以往一些观念的偏差。比如说,原以为台风眼是风平浪静的,但是这次“圣帕”路过崇武时,雨还在下着,风也只是比近暴风眼小一些。
台风预报与西方存在差距 在这次“追风行动”中,美国、德国和日本为研究小组提供了所有的核心设备。赵博士对《国际先驱导报》坦言,同这些国家相比,我们的台风预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次追风行动是华东地区第一次在台风内部做实验,资料很缺乏,实验中很多参数的选取都是从国外的经验中获得的。实验过程发现了很多问题,设备的承受力、防水性能都受到很大考验。
不过,赵兵科说,如果资金和人员允许,我国今后每年至少要做两个台风的个例追踪,通过积累经验,技术将逐渐成熟,而这将为利用火箭或者飞机穿行台风的探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