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九月三日电 题:易中天巧舌“战群儒”
中新社记者 沈嘉
“国学名嘴”易中天二日晚亮相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与大会嘉宾对谈中华文化,三百席位,座无虚席。
一开场,易中天便不看在场传媒人的脸色,笑谈起学术界和传媒界的互轻现象。
他刚提出的“新闻只有二十四小时生命”的说法,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华文报人站起驳道,“传媒的生命不止二十四小时,它还是法律以外最有效的对个人的约束力量,是一种公约力。”他又向易中天提问,“您认为白话文的讲座会不会淡化或者肤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易中天笑着说,“传媒界和学术界之间一直存在相互误会。以前学术和传媒确实风马牛不相及,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国学讲座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提供了学术和传媒、学者与大众、现代与传统的对接。”
他挺胸脯道,“不客气的表表功,我的观众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八十八岁。”
“我签售的时候,三五岁的孩子也来了,我是不大相信的。但八岁的孩子我问过,是真看我的书。”他说,“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需求。他们过去只是缺少一个容易亲近的平台。纯学术的看不懂,纯媒体又充斥八卦,传媒与学术的结合让他们能通过轻松愉快的途径获得思想文化知识。”
对于后一个问题,易中天表示,“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肯定是有关的,但不能说,传播方式是大众的,传播品味就一定下降。”此言一出,台下许多华文媒体人纷纷点头。
“作品深刻与否,不在于语言,而要看文化的传播者对历史、经典和传统有没有研究。”他说,“如果是有研究,大白话也是深刻的。在我看来,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亮。如果不能用大白话说出来的真理,我就要怀疑是不是,尤其是人生的真理,如果老百姓听不懂,也不是人生真理。”语毕,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又有人问,“我以前认为唯物辩证法最有道理,但后来读了易经,觉得后者更加复杂精细,我们为什么弃这么好的文化不用?”
易中天道,“周易确实是民族文化非常宝贵的遗产,以最简单的方法表现出变化万端的世界中的永恒规律。但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今人一提起就觉得是首先是算命,其次是看风水,很少有人注意到周易背后蕴涵着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他说,还有一个问题,周易虽然是最简单的,只有两个符号,但最后推衍到六十四个,就没有谁能学的会了,又变成不能为大家都掌握的哲学,变成只有易学家能掌握的哲学。
提问的白发嘉宾坚持说,“可是我认为易经可好,为什么不能推广?”
易中天笑答,“我认为这是两个文化系统,是可以并存的。我们可以和而不同,至于阁下选择,我认为完全可以自由选择。”
“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社会,自由选择自己的哲学、系统和生活方式。这些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实现人类发展,就是多样统一,就是和谐盛会,就是这次会议的主题。易中天言毕,传媒人以笑声、掌声相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