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梅 奥斯卡、金球奖影片《女王》,没有在当初得奖时趁热上映,导致在北京上映时影院观众并无热情追捧。
影片从戴安娜车祸身亡之后,皇室和政府在如何操办她的后事上持不同意见,最后皇室的代表——女王被迫向布莱尔代表的政府屈服。
虽然影片选择在戴安娜王妃逝世十周年之际上映,但故事的核心其实和戴妃无关,只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借此开战。
戴妃的死只是导火线,皇室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片中布莱尔的妻子就是个坚定的反皇派。在戴妃的死上,女王以自己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来看,对这个背离了皇室的女人的死,应坚持低调和私人的态度。而布莱尔政府则看到民心所向,认为这是一个拉拢民众的好机会。
传统人士固执地坚持原则和规矩,有泪也只流在无人处,“毫不张扬而又不失尊严”;现代派则机灵地不放过一切机会,得煽情处便煽情。两种世界观孰对孰错,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戴妃虽然令人爱戴,但女王的被迫屈服也令人倍感苍凉,就像片中那头美丽的,角上有14个叉的鹿最终被庸俗的生意人猎杀了一样。那一刻女王固然是为鹿的命运悲哀,又何尝不是从鹿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境地。
影片有点闷,但如果你能理解女王,你的心就一定会被影片的情节牵动,会为女王心疼。尤其是当她说出“现在的人民喜欢感人肺腑的演讲,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我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我愚蠢地认为,民众是想要这样的女王。”
在戴妃逝世9年后拍摄该片,导演史蒂芬·弗莱尔斯的成功之处在于走进女王内心深处之后,又保持了客观冷静的描述。RJ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