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立法才能保障盲道不被占用。 |
北京:Are We Ready?
一个月前,100多位中国歌手同唱“We are ready”,向世界宣告“我们准备好了”。
一年后的9月6日,第十三届残奥会将在北京拉开帷幕。
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北京:无障碍建设还要多补课
北京还应该更多地实践人文奥运的理念,无障碍建设上如何做到位、做充分就是考验之一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周永瑞 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程纪勇拄着拐杖,吃力地走下又窄又陡的斜坡。
这个斜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残联”)那栋小小的办公楼门口。“我们自己的无障碍建设就不合格。”这位残联主席笑着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朝阳区作为残奥会主要场馆的集中地,任务和责任非常大。”
窗口行业面临接待难题
事实上,北京的“第一窗口”首都机场就很成问题。
“无论去香港还是台湾,一下飞机就有专门的服务公司的人员前来接机,并用轮椅送出机场。而首都机场只有几名办公室职员临时提供服务,到后来还只留下一个人,推轮椅的任务落在残联自己身上。”程纪勇感叹说:“残奥会有4000多名肢残运动员,那么多的需求没有专门的服务,怎么办?即使找大学生志愿者,没有专门的培训也不行,因为推轮椅是有很多技巧的工作。而北京各重要场所都还没有接待大量残障人士的思想准备。”
感到不便的还有聋哑人恒道福,这位朝阳区聋哑人协会主席用艰难的口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手语培训很多,但没有真正落实。比如机场、银行等服务台都没有手语翻译。”这点程纪勇的感受也很深,作为北京市5000多名无障碍建设监督员之一,他曾在首都机场询问有无手语翻译员时,服务台接待人员表示没有,但可以马上去请,结果15分钟过去了也看不见人影。“国内手语翻译都找不到,国际手语翻译就更难找了。”
观念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
北京首都机场只是北京“无障碍”的一个障碍缩影,在普通场所,这样的问题更是司空见惯。
有一次,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李伟洪,和其他乘客一起站到站台下面以方便上车,结果公共汽车不规范地冲越了停靠线。“其他人都退到了站台,只有我看不见而没有动,这样就站在了非常危险的地方。”李伟洪不无感慨地说:“不光如此,细节做得很不到位,街上很少有帮助盲人过街的音响装置、公共建筑盲文标识更是奇缺。而盲道更是成了摆设。”
而在程纪勇看来,与无障碍硬件建设更需要重要的是观念建设。“很多民众认为残疾人只是极少部分。因此没必要投入那么大的资金进行无障碍建设。”
到2006年,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涉及7000多万户家庭。但是,“我国的无障碍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补课,至今成绩仍不好。”朝阳区盲人协会主席张骥良说。
“英文中只有通用设计,没有残疾人设计。障碍建设事实上只应该是建设标准的底线。”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吕争鸣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那是因为无障碍建设惠及所有人,尤其是幼童和老年人。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亿,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行动不便都需要无障碍。“人人都会老,所以支持无障碍建设也就是为了自己的明天。”
立法不让无障碍成为摆设
尽管北京市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首部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条例》,而《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也正在修订中,但面对盲道被侵占被破坏等问题并没有对应的管理部门负责,也没有相关法规给予有效处罚。张骥良认为需要一部注重约束和处罚不当行为的法规。吕争鸣则认为:“北京奥运会有关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对人文奥运的理念相对就实现得不够到位,尤其体现在无障碍建设上不到位。”
听说长城和故宫马上就要搞无障碍建设,程纪勇十分期待:“希望能依靠完善的设施和专业的服务早日登上长城。”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