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广电网
《用爱,架起希望之桥》(3):命悬一线10秒钟
【口导】继续来关注爱心公益活动《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经过两天多的艰苦跋涉,我们的记者终于到达了怒江峡谷深处的福贡县,来到了傈僳族姑娘余丽芳的家乡——福贡县马吉乡。
| |
【同期】一段颠簸的行驶
【字幕】时间、地点
【配音】从福贡县城出发大约两个小时后,马吉乡的第一对过江溜索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只见这对钢索横跨于200多米宽的江面,两岸是陡壁悬崖,下面是遍藏旋涡的江水,这样的过江方式真无疑是一场生与死的游戏!
【同期】(DV2)064547
记者:这个小孩会溜吗? 快看!
【配音】刹那间,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什么叫“命悬一线”!
今天正巧是傈僳族老乡们赶集的日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背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飞过江去。
【现场】系货物 拿草 溜过江
【配音】老乡告诉我们,在当地,孩子们一般从5、6岁开始就要学着自己溜过江。而8岁的傈僳族小男孩阿里的妈妈,至今都不放心孩子独自溜索。
【同期】(大带1)003115
记者:会溜吗?他会不会?
阿里的妈妈:不会
003228记者:你现在要带着他过去?
阿里的妈妈:恩
记者:这重量能承受得了吗?两个人?
怕不怕?
阿里的妈妈:不怕,我们不怕了
(现场延续:起溜、小男孩朝我们放枪)
【配音】面对滔滔的江水,8岁的孩子没有畏惧。大自然在给怒江人带来艰辛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非凡的勇气!
【同期】(DV2)065221
记者:你从那儿溜过来多长时间啊?
傈僳族男子:1秒、1秒多!
记者:1秒多钟啊?这有点夸张吧?
【配音】听说我们想溜过江去对岸采访,这几位傈僳汉子一边鼓励我们,一边现场做起了讲解。
【同期】大带1(002141)
记者:草是干嘛的?
傈僳族男子:草是拿着,我们刹车
记者:刹车用的,如果不拿这个草呢?
傈僳族男子:不拿,那脖子、脸会在溜索上撞着了
【配音】溜索拉在两岸的悬崖上,一高一低,形成一定的坡度,如果没有这把草做刹车,那就会因为加速度,一头撞到对面的石壁上。老乡们说,因为没有掌握好刹车的节奏,撞壁伤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同期】大带1(002141)
记者:这个是自己编的吗?
傈僳族男子:自己编的
记者:结实吗这个?
傈僳族男子:结实 每月换一次
【配音】为了增加我们的信心,傈僳族女孩阿苦主动为我们做起了演示,她用草编的垫子把自己扣住、挂上滑轮、再握住一把“救命稻草”,说这样就能开“溜”了!(DV7:105943有阿苦溜索全过程)
【同期】(大带1)002455阿苦溜
【配音】阿苦轻盈的“飞”了过去,还轻松的向我们挥了挥手,瘦小的身体在钢索上直打飘。尽管早就下定了决心,可是真要上溜索的那一刻,我们还是犹豫了。
【记者 戴玲燕】在城里有很多这样的娱乐项目,但当你真正把生命托付给这一根绳子时,你就不觉得这是一种娱乐了!
【同期】(体验过程)
【配音】短暂的10秒,也是漫长的10秒,我很想像阿苦姑娘那样轻松的挥挥手,但做不到,甚至连眼睛都没敢睁开。
摄像记者紧随身后,冒着危险,全程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时刻。
【同期】DV3 070018
傈僳族村民:手抓在这附近,拿在手上。我都可以啦,小伙子,不要怕……再带一点了
(DV7:111742也有过江现场,请挑选最好的使用)
【配音】经历了这生死十秒钟,我们终于体会到了丽芳信中描述的过江情景,理解了傈僳族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和危险。
【同期】(DV3 070230)傈僳族村民
以前,不是钢索,没有钢索,(记者:那是什么?)那个泥巴,自己搓的。(记者:搓的绳子?)哎(记者: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溜,还记得吗?那种情景?)我们第一次溜,没有滑溜(滑轮),木板的。
【配音】村民告诉我们,他们以前使用的是用草或竹子编制的蔑索,很不结实,弄不好就会索断坠江,连尸体都找不到。尽管如今蔑索已经换成了钢索、断索的几率降低了,但依然难保安全。福贡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筹资四、五十万元修建一座过江便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
【同期】傈僳族村民
(DV3)070431不靠这个,那就没办法了。还要依靠这个。经常过它,从小时候就要用到这个(记者:是不是很希望有座桥?)是!希望呢!哈哈……有桥就好了啊!
【编后】在遥远的过去,怒江人发明这样的“桥”,是创举;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怒江人依然要过这样的“桥”,是无奈。明天,我们的记者能够找到余丽芳,了却南京女孩熊捷的心愿吗?请大家明天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