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军 张翼飞摄 |
陈毅、张茜和女儿丛军在石家庄合影 |
陈毅之女:我的父亲母亲
肖伟俐
2006年8月30日,我前往北京市广渠门外大街的广泉小区,采访刚刚从美国回来的陈毅元帅的女儿丛军。她是回国休假,同时也是为了儿子结婚才回来的。
丛军现任中国驻联合国公使衔参赞,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夫人。这几年,她和丈夫王光亚常年工作生活在美国纽约,只有休假或回国开会才回来。
作为陈家唯一的女儿,丛军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外交之路。
她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文革”期间,曾到部队的军医学校学过医,1974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拿到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父亲母亲是最佳组合
丛军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亲陈毅好动,讲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生活上马马虎虎,要求不高。母亲张茜则好静,做事严肃认真,生活中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但两人却相辅相成,互相有所帮助。“一个急一个慢,一个可能是做大事的人吧,一个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现在想起来他们俩是非常好的一个组合,最佳组合。”
张茜原名叫张掌珠,1938年春参加新四军,这年她还不满16岁。参军后,她取“茜草红色”之意,改名为张茜。她在战地服务团经常为部队和群众演出。她演技出众,歌喉动人,加上容貌俊美,活泼聪慧,深受将士们的喜爱,也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
1940年2月,39岁的新四军1支队司令员陈毅与18岁的湖北姑娘张茜在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结为伉俪。
婚后,张茜表示:“我要和他相称,成为他的伴侣和助手,只有发奋学习,才能缩小差距。他政治水平和文化修养都很高,我在各方面都要甘当小学生,拜他为师,从头学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称。”
此后,这对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32个春秋。
父亲病危时要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1972年,病中的陈毅向主持军委工作的老朋友叶剑英提了一个要求。他说:“能不能让姗姗(丛军小名)回来照顾照顾我。”叶帅爽快地答应了。这样,丛军才从河北调回北京,在医院陪伴父亲走完一生最后的一段历程。
此时的陈毅已经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但是他依旧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事业。他在昏迷中经常喊道:党中央、毛主席、长征、一直向前、战胜敌人呀等等。
同样,病中的陈毅也深深地眷恋关心着孩子们。在病床他给孩子们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你们要各自奋斗。”
丛军说:“当时我三哥小鲁要回部队,他就说了这句话:‘现在看到你们,我很难过,以后就靠你们自己了,你们各自去奋斗!’后来他就又昏迷了。”
“我看到有文章说他在病中要听贝多芬的《第5交响曲》?”我问。
“当时肿瘤医院的院长叫吴焕新。他是归国华侨。因为我父亲到肿瘤医院去化疗,是吴院长亲自做的,他俩很熟。后来到他病危的时候,吴院长来看他。当时我陪在旁边。吴院长说:‘你有什么要求?你想听点什么东西?’他说:‘我要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吴院长他家有,就把唱片和留声机都拿来了。”
“最后放了吗?”
“最后没有放,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已经昏迷了,病危的人是需要安静的,但是也反映了他要战胜病魔的心情。”
一曲绝响,一曲没有唱响的绝响,成了英雄的挽歌。
“陈家第三代里没有从事外交的”
丛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王光亚是她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又都从事外交工作,两人相知甚深。
他们唯一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如今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前不久,他担任制片人,拍摄了一部纪念外公陈毅元帅的专题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谈起儿子,丛军一脸幸福。
“我希望他能继承我们家这么一个很好的传统。我老是跟他说:‘我留给你们的东西,是我的言传身教。’另外我买了很多有关回忆我父亲的书,还有我父亲的照片。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这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的全部家产。”
和父亲当年要求他们兄妹一样,丛军把父亲的话,原汁原味地讲给自己的孩子。“我和他几个舅舅一直是靠我们自己奋斗,我们都是非常正派的、非常正直的人,我希望他也是这样的人。”
我说:“遗憾的是他没有从事外交工作。”
“我们家第三代里头没有从事外交的,人家都不干这个了,都要自己发展了。”丛军笑道。
丛军在她的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父母给我留下了许多无形的财富,使我终身受益。父母给了我生命、爱心和家庭温暖。父母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忠于党和人民……如今我已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备尝持家和育儿之艰辛,对人生有了几分感悟,对世事有了几分理解。我不仅感激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更感激他们传授给我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真谛。父母的教诲和榜样是我人生旅途上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帅府家风》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