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审计风暴遭遇“审丑疲劳” 违规部门对风暴麻木

  审计风暴遭遇“审丑疲劳”

  因为没有问责,违规的政府部门,已然对一次次审计风暴麻木不堪。

  面对大众的“审丑疲劳”,审计风暴如何才能给人们一个期待中的“震撼”?

  只有多部门联动出击,兴起一场“问责风暴”,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

  经济视点报记者 姜华山

  发改委向企业收取赞助费1340万元;国资委挤占项目资金5190.32万元;最高法挪用业务经费1064万元;铁道部2006年违规收费1517.82万元……

  又一张审计清单提交到了公众面前。

  9月19日,审计署发布2007年第6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等49个中央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审计发现,49个部门单位在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涉及数百亿问题资金。

  但是,面对这张审计清单,许多老百姓的感觉已由最初的兴奋演变成了今天的麻木。因为年年审、年年犯的结果实在没有什么新意了。这一点,就连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违法违规十分普遍,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单位几乎找不到,而且总是屡查屡犯。

  面对大众的“审丑疲劳”,审计风暴如何才能给人们一个期待中的“震撼”?审计出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落实和追究审计责任?

  陷入形式的怪圈?

  综观近几年整个审计过程,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每年都有强劲的审计风暴,但是审查出来的对象老面孔依然占据多数,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屡审屡犯”的现象。在审计风暴过后,审计部门仍然摆脱不了“年年审计年年忙,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怪圈。

  诚然,每一次强劲的审计风暴,都查出许多违规的政府部门,曝光了大量政府问题,为国家挽回了不少的损失。透过审计风暴,人们也欣喜地看到,党和政府在严查违规部门问题上坚强的决心和态度。但是,面对强劲的审计风暴,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为何“屡审屡犯”?审计部门为何“年年审计年年忙”?

  “其实,在审计风暴整个过程中,暴露出我国现行体制的诸多问题。就拿审计风暴来说,如此频繁的审计在很多国家都不多见,为何我国审计风暴如此地频繁?表面上看,审计风暴频频,能够查处一些政府部门在资金上违规的问题,为国家挽回了损失,这是件好事。其实不然,风暴频频更多地源于我国监督体制的失位,暴露出现行监管体制不健全或不完备的病态现状。”郑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勇如此为记者解惑。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审计报告一出,只对事不对人,收缴完违规资金,有关的政府部门限期整改,不对那些被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追究,不对有关责任人做出严肃查处,如此就算了事。没有问责,违规的政府部门感觉不痛不痒,已然对审计风暴麻木不堪。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一些政府部门“屡审屡犯”的现象。

  有分析人士指出,审计风暴这么多年,说到底,暴露了我国财政体制不透明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财政体制,避免一些政府部门在财政上的违规行为,才是政府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狭隘的部门利益

  19日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很多被审计单位存在六大共性问题,包括虚报冒领预算资金、挤占挪用财政资金、截留少报转移资金、国有资产流失、巧立名目乱收费、超标准建设办公楼等。

  但有评论人员却更为深入地指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被审计单位利用自己获取、使用、管理财政资金或国有资产的工作便利,让那些本应为公众及工作服务的资金成为这些单位的部门利益甚至是私人利益。如违规建办公楼就是谋取单位私利,滥发福利补贴就是谋取不正当个人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此番审计署审计出来的六大“共性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共性,那就是以权牟私。

  从国家审计署前些年掀起第一轮“审计风暴”至今,审计署始终坚持原则,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年复一年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公众公布审计结果,亦在职权范围内查处了某些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

  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积弊和国家在执行制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到今天为止,审计风暴与其说是一种执法行为,不如说是一场听起来很美丽的春雷——在敲开了人们久闭的心扉、炸开了那些猥琐的潜规则之后,人们久盼的春雨依然没有到来。

  “或许正是看在审计结果是光打雷不下雨的“黔驴之技”,一些部门拿捏准了审计制度的软肋,慢慢地变得胆大起来。比如,前些年审计风暴不仅让很多民众兴奋,也让很多单位吓出了一把冷汗,可到了2006年,他们钱照挪、楼照盖、奖金照发,根本不在乎李金华一年一度的吆喝。”有关人士认为,

  也许在有些人和有些单位看来,以单位面目出现的挪用和牟私利不好处罚,“法不责众”;或者他们又辩解说挪用者“也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这里的“众”和“大家”,就掩盖了“牟私利”的性质。的确,如果相对于极个别人而言,这些部门的违规问题似乎不是牟私,但如果把它放在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面前去对比,它就是不折不扣的私利,这些私利,绝不因获利者的人数众多就变为了公益。

  国家对屡次在审计结果中出现的部门牟私利现象难以处理或者宽容过度,关键是在认识上没有厘清“公”和“私”的区别,如果真正依照法律和制度的规定,部门利益也是私利,那么,审计风暴过后的有关处理工作就会进行得名正言顺。

  审计新出路

  尽管审计风暴之后各部委闻风而动,于9月17日给出了“自查自纠出了涉及270多亿元问题”的初步处理意见,但结果却让人不无遗憾:一则抽象定性分析有余,具体定量说明不足;二则只见少量类型事件列举,罕有具体单位、个人的行为性质和责任说明;三则监督定位仅限自查,不闻外部监督跟进,缺乏说服力。如果简单概括一下观感,恐怕难逃“虎头蛇尾”的诘问。

  这一点不能苛责于审计署,因为它的职能定位本在揭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但在风暴过后,来自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乃至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力量要么动作迟缓,要么基本上付之阙如,这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比如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而言,除了制定法律之外,还应主动实施监督权。而人大的监督确也不能总限于代表们在人代会上数日内的“集中指摘性”方式,而应该向那种“事发人必到”的常态质询式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司法监督的强力威慑作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重视和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功能,以审计署概括的六大问题为例,其实不论是套取财政资金、挪用财政资金、转移资金,还是国有资产流失、违规收费、超标准建设办公楼,每一项违规从法律上讲,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

  追究刑事责任是检察机关最本质的工作所在,从逻辑上讲,审计署报告的公布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应该如同发令枪响一般,需立即行动予以反应才是其自然的表现。甚至从审计署开始审计之时,检察机关就该同步介入。

  现在“各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已被审计署摆在案上了,可以说作为哨兵他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发现“敌情”的任务,那么现在要做的,肯定不是让他继续独自面对,而应是整条战线的联动出击。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问题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梅智敏)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金华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