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9日电(记者丁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有一所专门招收智残儿童的学校——爱心民族育智学校,创办者是达斡尔族女职工陶淑英,她被智残孩子称为“妈妈”。
2003年8月,为照顾身有残疾的女儿,陶淑英不得不从鄂温克族自治旗邮政局提前退休。
陪着女儿艰难地求医、求学,陶淑英内心充满忧虑和不安。
陶淑英经过调查发现,身边其实有不少先天弱智或身有残疾的孩子,他们有的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很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她深知,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将成为弱者,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残疾孩子的母亲最理解残疾孩子的痛苦与需求。在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支持下,陶淑英于2003年8月创办了这所为智残儿童谋福祉的特殊教育学校。
当地政府给学校提供了426米的校舍,建成了教室、阅览室、休息室、餐厅、操场。学校聘请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两名专业教师任教。另外,有两名专职保育员负责残儿的起居和个人卫生。
学校一创建就受到当地残疾儿童家长的欢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蒙古族的47名7岁至16岁残疾孩子前来报名入学,他们大多来自本旗,也有少数来自临近的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等。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爱好和残疾程度,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心理疏导及体育锻炼等课程。每周还定期组织学生去残联康复站,在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并建立了智残学生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学习、康复等情况。
校长陶淑英的关心爱护,教师的耐心讲授,保育员的细心照料……给了这些残疾孩子一个温暖而清新的家园。
刚入学时,孩子们普遍不讲卫生。慢慢地,他们学会了自己叠被子、铺床,许多孩子开始认字,写自己的名字,算一些简单的算数,养成了按时吃饭、睡觉的生活习惯。鄂温克族自治旗智残儿童赵强的家长是个卖菜的个体户,刚入学时,这个孩子只会讲“一毛,两毛,三毛”等几个简单的词。如今,他已学会先敲门后进屋,向大家问好,还学会了唱歌。
来自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乡)的鄂伦春族残疾女孩木其热,刚入学时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生活不能自理。小小年纪的她,常常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陶淑英发现木其热模仿能力很强,于是,她专门为木其热开设了音乐课,给她买来录音机。现在,木其热已经能跟着录音机唱歌跳舞,并且还戒了烟。木其热的母亲含着泪说:“陶老师,我真是从心里感谢你,孩子托付给你,我可以放心去放牧了。”
在温馨的环境中,智残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木讷寡言的,现在有说有笑了;原来喜怒不定的,现在听话懂事和知疼知热了;当初那些略显呆滞茫然的眼睛,如今大多充满了笑意。
孩子之间还建立纯洁和高尚的友爱亲情。每次放假后开学返校时,孩子们总是久久地互相拥抱,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说说笑笑。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友爱,在这些残疾孩子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赵健)